《大家論壇》教育視角:疫情期間 1000萬女童面臨早婚風險



 




佛爾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執行主任



 



馬爾帕斯



● 世界銀行行長




 



 



在進入疫情第三年之際,全球多達 6.47 億個學童就讀的學校仍完全或部分關閉。即使在學校已重新開放的地區,許多學生的課業仍然落後。



 



事實已非常清楚,在疫情期間教育受影響,兒童學到的東西比較少。世界銀行估計,受疫情影響的停課可能會導致中低收入國家的「學習貧困」—無法閱讀和理解簡單故事的 10 歲兒童比例—上升至 70% 左右。這種教育損失可能會導致一世代學童的終生收入損失共 17兆美元。



 



隨著 Omicron 病毒株的流行,更多政府可能會傾向於關閉學校。若沒有適當的網路基礎設施來支援遠端學習,如此作法只會擴大教育損失,並剝奪兒童享受實體課程所得到的其他好處,例如與同學相處和發展社交技能以促進個人成長的機會。與教師和同儕的互動對於培養團體合作所需的能力至關重要,成為班級的一員可以促進歸屬感,並有助於建立自尊和同理心。



 



在疫情期間,弱勢兒童受到的衝擊尤其嚴峻。當世界各地的學校在今年秋天重新開課時,更清楚地看到這些孩童的程度遠遠落後於同儕。疫情前,教育層面的性別平等正在慢慢落實,但學校關閉後,估計有 1000 萬女孩面臨早婚風險,實際上幾乎等同是她們學業的結束。



 



除非這種倒退得以逆轉,否則學習貧困與相關的人力資本損失將導致經濟和社會倒退數十年。孩童必須有機會恢復、重拾失去的教育。精心設計的閱讀材料、數位學習機會和經過改造的教育系統,才能幫助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而合格的教師資源和有效的科技運用是這個環節的重要基礎。



 



許多國家已經執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因應疫情所導致的健康危機。但是,截至 2021 年 6 月,這些資金中用於教育和培訓部門不到 3%,且大多是已開發國家所投資。



 



對於許多低收入國家來說,高額的償債支出排擠了包括教育在內的基本社會支出。教育和培訓投資的疲軟,可能會加劇疫情前已存在的教育差距。縮小教育差距需要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但終究仍是需要更多資源。特別是對於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來說,在 G20的債務處理共同框架下,加速減免債務將空出財政空間提供對人力資本投資。



 



投資教育必須包括對於教育技術的資助,且同時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情況下有效到方法,其中烏拉圭是成功案例之一。在過去十年中,烏拉圭當局在基礎設施、數位內容和教師培訓等方面進行注入資金,為該國在停課後轉向線上教育預先做好了準備。同樣的,疫情之前,印度古吉拉特邦看好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為當地學校建立最先進的數位支持中心。當學校關閉時,古吉拉特州能夠迅速作出調整,透過數位管道分發材料,並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個人化的遠端教育。在肯亞,所有兒童,包括身心障礙兒童,都可以獲得專門設計的包容性數位教科書。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和世界銀行集團攜手共同努力,確保所有教育系統有效地利用科技技術以縮小學習差距,並幫助扭轉教育損失。在終結學習貧困的總體戰略中,技術植入有助於提高基礎技能、增加教學時間,對資源做最有效地利用。這對於低收入國家尤其關鍵,因為技術可以迅速為教師提供所需的支援。



 



數位科技可以作為一個極佳的均衡器,弭平不平等,前提是必須善用資源,同時考慮到各國的電力基礎設施、網路覆蓋、提供給最弱勢學生的數位化設備,以及數據管理及實施能力。如果當中沒有充分考量增加科技的善用,良好的意圖和精心設計的政策將無法達成發展中國家在教育層面所需要的恢復及加速。



 



疫情之前,享有高品質教育的機會並不均等,而現在更是雪上加霜。透過投資教育恢復和善用技術,可以將這次疫情的經驗轉化為催化劑,改善所有兒童的教育。



 



(翻譯:吳育綺,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Reversing the Pandemic's Education Loss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