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災難視角:氣候災難正超越臨界點 顛覆全球經濟秩序



 




恩格爾



●麥肯錫合夥人




 




克里什南



●麥肯錫全球機構高級研究員




 



COVID-19證明了人們早已認識卻低估的全球危機,在一瞬間便可能襲捲而來,並於短短數週內重創社會和經濟。該事件的啟示很清楚:儘管全世界現正集中精神抗疫是正確之舉,企業和政府仍須正視其他風險並擬定計畫,特別是針對「氣候變遷」議題。未經適當處理,可能將如疫情顛覆全球經濟秩序。



 



這不是草率得出的結論。我們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花了一年時間,評估氣候變遷在未來三十年對社會經濟可能的衝擊。我們發現這些衝擊已然存在,而且每況愈下。



 



研究報告中,我們進行了九項跨地區的案例分析,連結氣候變遷模型與經濟預測,以度量可能後果。我們考量了內在實體風險、未成形的氣候暖化調適計畫,以及未制定的災害排解措施,來評估挑戰的規模,並強調行動之必要。



 



氣候科學家經常運用「代表濃度途徑(RCP)」情境假設,來表示大氣中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濃度,數值從低(RCP2.6)到高(RCP8.5)不等。我們採取RCP8.5高排放情境假設,用以評估在缺乏減碳措施時,可能產生的內在實體風險。



 



該份案例研究得出一些關鍵發現。首先,情況最危急的社會和體系即將突破實體和生物可承受之臨界點。此外,越演越烈的氣候災難可能在超越臨界點後,使系統更加脆弱,以非線性速率劇烈惡化。



 



舉例而言,在RCP8.5的情境假設之下,若印度的熱度與濕氣連年加劇,代表2030年有1.6-2億人口居住地將面臨每年5%機率的奪命熱浪。當世界越濕越熱,室外工作將是一項艱鉅挑戰。我們粗估隨著2030到來,印度平均損失的有效工作時數,將使國內每年生產毛額(GDP)的2.5-4.5%置於風險當中。



 



第二,經濟活動和金融體系,均針對特定風險程度進行設計和優化。比方說,大部分全球供應鏈和食物生產鏈重視效率過於韌性,因此他們對於市場失靈非常敏感。若氣候災難持續惡化並衝擊關鍵生產樞紐,他們便無力抵抗。



 



此外,財產保險通常每年進行重新定價,然而屋主大部分都期望對房地產進行更長期的投資,亦即三十年以上。此項落差將讓屋主暴露在高成本風險中,包括抬高的保費(反映更高風險)或是降低的保險額度。



 



第三,受波及地區的金融市場將加速面對風險,引爆資金重配置、資產重定價,甚或是保險成本和流通性的變動。以佛羅里達州為例,根據歷史趨勢預測推估,至2050止,若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水災風險持續增加,房地產將貶值超過300-800億美金,即15-35個百分點(假設其他條件維持不變)。



 



第四,儘管氣候變遷的直接衝擊屬於地方性,但由於社會、經濟以及金融部門關係密切,因此骨牌效應將發生在跨地區、跨部門之間(就如同當今COVID-19的情況)。舉例而言,如果世紀大洪水襲擊胡志明市,越南當地基礎建設損失,可能從今天的3億美金,到了2050年便飆漲到10億美金,而整個經濟體的連鎖耗損成本可能從1-4億美金來到15-85億美金。



 



最後,氣候變遷將重創社會中最弱勢的人口,在利益特定區域時犧牲他人權益,導致不平等現象滋生(疫情也讓許多國家加劇陷於不平等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30年氣候問題可能讓某些作物的歉收機率翻倍—亦即稻穀、小麥、玉米和黃豆的主要產地收成率顯著低於水平。這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首當其衝的是社會中最貧困者—7.5億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之人即為其中一群。



 



為避免氣候變遷對社區和經濟體帶來更多風險,企業和政府必須面對過去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後果—未來十年間無可避免的全球暖化。他們必須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降低長期風險。



 



我們勢必要大幅升級氣候問題處理的速度和規模。優先事項應包括保護人民以及財產,並增強應對韌性、降低氣候風險暴露、確保金融工具和保險就位。由於執行以上辦法極度困難,為達該目標,必須此刻開始進行密集規劃。某些地區的狀況可能隨著時間惡化,包括那些暴露在海平面上升風險中的地區。此外,處理手段可能面臨技術限制,或者是進退兩難的取捨,例如保護以及重置的對象。



 



有很多行動必須考量。例如商業活動可以權衡氣候因素,應用在資金配置、商品及服務發展、供應鏈管理中。城市可以將氣候問題置於都市計畫的核心,而金融機構也能循此道理,管理投資組合。



 



儘管當前採取應變措施是緊急要務,氣候科學研究指出僅能透過減少淨溫室氣體排放量到零,才能阻止全球暖化進一步風險。企業主和政治領導人也必須思考潛在的減碳機會,不僅僅是思考投資的配置變化。



 



疫情讓我們看見全球危機加劇並擴散的迅速程度,也展現了韌性和風險管理如何保護我們免於其他災害的威脅,尤其是氣候變遷。取經於近幾個月以來的經驗,我們應該了解到風險中的潛在社會和經濟成本十分高昂,不容忽視。



 



(翻譯:吳江美,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aking Climate Risk Seriousl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