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爾貝克
●挪威總理
雷蒙傑索
●帛琉共和國總統
從牙買加到帛琉、挪威到印尼,新冠疫情危機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各國為復甦所做的努力須著眼於全球,以抓住共同機會。顯而易見地,有個將全球各地域相互連結的存在:海洋。在建立一個更具回復力和永續性的世界之際,我們現在需利用地球這70%的潛力,為全球經濟提供「藍色助力」。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核心。它吸收了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4,並捕捉90%以上這些氣體產生的多餘熱能。海洋經濟一年產值多於2.5萬億美元。它每天為超過30億人提供海鮮和生計。它是90%世界貿易的推手。它是能源以及疾病防治關鍵原料的來源。對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來說,海洋是工作場所,也是一個家。
從挪威峽灣的水產養殖到帛琉周邊的旅遊業和漁業,我們兩國可說是廣泛從海洋尋求基本服務和需求的國家代表。即使面臨的挑戰不同,大部分海洋相關產業都共同因新冠疫情而陷入危機。全球旅遊業在2020年遭遇深刻挑戰以及面臨未來好幾年的不確定性,任何復甦都可能是漫長而艱難的。舉例來說,帛琉預估其2020年的來訪遊客人數會下降52%,2021年將下降92%,導致GDP下跌23%。糧食安全也同樣面臨風險。由於社交距離和隔離措施的執行使供應鏈中斷,漁業和海產業尤其脆弱。
當世界正關注疫情影響和尋求復甦途徑之際,永續海洋經濟高層小組(也就是由我們兩位共同主導的海洋小組)強調,這個藍色存在需要成為我們思考的核心。海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和衛生醫療、糧食和能源安全相關,也幫助環境適應、緩和氣候變遷及科學發現,並且能海洋夠強化地球在面臨類似衝擊時的恢復力,這也許是對疫情肆虐後的未來更為重要的一個特性。
為了確保海洋能夠發揮其作用,復甦之路中必須包括透過加速發展循環經濟來阻斷廢棄物循環鏈。想想看塑膠污染,它會破壞景觀、填滿海洋,並且危害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健康。目前有20億人口缺乏廢棄物管理系統,而疫情可能使情況更加惡化。根據統計,在2014-2016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期間,每名患者一日的傳染性廢棄物產生率為240公升。
此外,海洋污染不僅限於塑膠製品,還包含殺蟲劑、重金屬、有機物質和抗生素等環境污染物。由海洋小組委任進行的研究中表明,我們必須解決造成所有海洋污染的根源,以確保地球的健康和人類福祉。
我們也要考慮到海洋在糧食安全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能夠解決糧食系統裡中期的糧食中斷問題以及長期面上在2050前需養活100億人口之挑戰的關鍵因素。對於帛琉這樣的國家更是如此,當地人民大部分的飲食都依賴海洋。在伊波拉疫情爆發期間,由於無法使用農地,西非的漁業幫助養活了人民。魚類在當時發揮重要作用,確保了沿海和內陸地區的蛋白質供應。由海洋小組委託進行的研究中表明,如果有更好的管理措施和革新,海洋可提供比現在多6倍的糧食。
在此同時,當地或國際海產供應鏈中某些因疫情而暴露的缺陷已獲得處理。由於冷凍儲存技術的進步、小規模捕撈漁業的興起以及當地漁獲需求提升,供應鏈正在變得更短、擁有更強恢復力。
恢復力必須是所有經濟政策制定的目標。畢竟,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危機並沒有使我們長期面對的氣候及海洋挑戰變成過去式;正好相反,它使這些挑戰更容易對我們帶來影響。但疫情也沒有奪走一個永續海洋經濟體可帶來的機會。例如挪威對於綠色航運發展的經濟復甦投資(包含以氫和電池等零廢棄排放能源為動力的新船舶)將減少環境污染並創造就業機會。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發展一個健康永續海洋經濟體。投資在關鍵的海洋行動(例如航運業減碳、紅樹林保育、永續海鮮生產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將可帶來全球性的利益。這其中不止包含經濟層面的利益,還有更好的消費者健康狀況、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更安全的工作等。永續海洋不該只被當作一個必須維護的事項,而應該視為未來全球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的優先考慮重點。
新冠疫情危機有著強烈的全球性,這代表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以達成想要的永續未來。在明年之內,海洋小組將發布一份行動議程,這項計畫將結合有效保護、永續生產及公平繁榮理念,以提升全球應對經濟衝擊、健康危機和因此衍生之社會破壞的恢復能力。同時,我們正和海洋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互相分享挑戰和經驗、洞見和相關知識,並邀請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現在就開始行動,透過實踐藍色復甦的概念去應對危機、重啟重建環境生態,才能確保海洋的健康繁榮,刺激經濟活動,並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具恢復力、永續性和美好光景的未來。
(譯者:黃郁雯,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Envisioning a Blue Recover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