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肉類視角:誰來為零碳經濟買單 應聚焦於食品產業

透納(Adair Turner)    2021年04月08日 07:00:00



 




透納                                                                             



• 英國財政服務局前局長(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




 



圍繞氣候政策的討論通常會聚焦於誰來為實現零碳經濟買單,而鎂光燈往往會打在鋼鐵和水泥等工業領域上。但是這些行業的總體變革成本其實低得驚人,同時給我們帶來最大挑戰的並非工業產品,而是食品體系。



 



正如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的最新報告顯示,在2050年將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零淨排放只會使英國GDP減少0.5%,而能源轉型委員會的《讓使命成真》報告則估計如果要在本世紀中葉將全球能源,建築,工業和運輸系統的排放量減少至零,其總成本同樣僅相當於全球GDP的0.5%。



 



這些估算值遠低於多項更早期研究所得出的數字,比如影響深遠的2006年《斯特恩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報告》(The seminal Stern Review)就認為即便犧牲1~1.5%的GDP也只能實現80%的減排。



 



這種可喜的變化源自於各類關鍵技術成本急劇且出乎意料的下降——陸上風電成本在短短十年內下降了60%,太陽能光伏電池下降了80%以上,電池下降了85%。這些成本如今變得如此之低,以至於在許多行業中使用零碳產品和服務反而還能提升消費者的福祉。



 





 



比如說未來運行近零碳電力系統的「總系統成本」——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等不可預測型能源所需的所有儲存和機動性配置——將經常低於當今基於石化燃料的各類系統成本。而在十年之內,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將通過購買電動汽車獲得更佳用車體驗,他們的買車費用會略為下降,而且只需支付比當前油費少得多的電費就能讓車跑起來。



 



但如果想在鋼鐵,水泥和航運等難變革行業中達到脫碳可能會產生巨大成本。我們無需等到2050年就可以通過使用氫(而非焦炭)作為還原劑或是在傳統高爐中增加碳捕獲和存放裝置來生產零碳鋼。但這樣做可能會使鋼材生產成本增加25%,也就是大約100美元每噸。長途貨船可以使用氨或甲醇作動力,但燃料成本可能會增加一倍以上,運費也會增加50%。正如比爾蓋茨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一場氣候災難》中所指出的那樣,與當今的碳排放技術相比我們在某些領域還需要支付一筆「綠色成本溢價」。



 



因此關鍵在於要把研發和風險資本投資聚焦在有機會降低這類溢價的突破性技術上,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即便在「綠色溢價」方面進展不大,這些行業的脫碳成本依然是如此之小,幾乎不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各位可以問問自己去年買過多少鋼材——除非您是從事鋼材採購的,否則答案可能不會那麼直截了當。相反消費者間接購買了內嵌在他們所消費產品和服務中的鋼材——在汽車,洗衣機或是由鋼材建造的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中。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的數據,歐美地區的「人均真實鋼鐵使用量」為300~400公斤/年,因此如果鋼價每噸上漲100美元,那麼消費者只會損失30~40美元。



 



這筆微不足道的成本體現了中間產品的綠色溢價與最終產物的「綠色消費者溢價」之間的關鍵區別。就算鋼價上漲25%,汽車的價格也只會上漲不到1%;船運報價可能會上漲50%,但這也只會讓進口服裝或食品的價格略微上升。



 



當然中間產品的較高成本仍然會構成一個主要政策挑戰。如果競爭對手沒有實施同樣的舉措,那麼致力於實現零碳目標的鋼鐵企業將身陷壓倒性的競爭劣勢之中。對重工業部門徵收碳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前提是該價格必須在全球範圍施行或是與對那些不配合國家徵收的邊境碳關稅相結合。



 



在船運方面,國際海事組織的法規可以確保所有企業步調一致,同時只會對消費者成本構成極其微小的影響。



 



相比之下,食品價格和消費者對食品的偏好才是大事件。我們中很少有人直接採購鋼鐵,但每個人都會去購買食品,而這項消費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即便在富裕國家也達6~13%——對低收入群體則更高。對消費者而言,10%的食品綠色溢價比100%的鋼材溢價影響更大。



 



此外食品行業的肉類生產是高度排放密集型的。牲畜和糞便產生的甲烷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要大於鋼鐵生產所排放的30億噸二氧化碳,而土地用途的變化(比如當林地被用來種植大豆餵牛)則產生了另外50億噸的二氧化碳。



 



在這方面也是可以拿出技術解決方案的,但主要挑戰仍然存在。消費者不會在乎自己間接消費的鋼材有什麼特性,但是愛吃牛肉的人會非常在意一份牛排的肉質和口味——這是合成肉暫時無法複製的。同時儘管合成肉相對動物肉的綠色溢價正在下降,但它必須接近於零以避免對消費者預算構成實質性影響。



 



如果人們能欣然決定減少食肉並增加(更便宜的)蔬菜密集型食譜的比重,那麼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在那種情況下食品可能會取得與公路運輸類似的效果,消費者可以從邁向零碳的轉變中受益,而非被迫承擔更高的成本。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Food, Not Steel, Is Our Biggest Climate Challe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