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過時視角:氣候行動成本在下降  新古典經濟學卻阻礙進步



 




布魯克斯



•歐洲氣候基金會戰略傳播執行主任



 



華格納



•紐約大學環境研究臨床副教授




 



最能體現目前被傳授和踐行的經濟學的DNA——新古典主義經濟思想的局限性的莫過於如何應對氣候危機。儘管出現了一些新思路和模型,但舊的正統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變化來得不夠快。



 



經濟學學科未能理解氣候危機——更不用說為氣候危機提供有效的政策解決方案——原因在於大多數經濟學家傾向於將問題分解為易於管理的小問題。他們總是說,理性人採取邊際思維。重要的不是個人行動的平均值或總值,而是他的下一步動作與眼前的替代方案的權衡。



 



這種想法對於離散的小問題來說確實理性。對個人的時間和注意力的不同需求存在競爭性,必須要區分對待。但是,邊際思維不足以解決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全方位消耗問題。



 



經濟學家還總是把理性等同於精確。該學科對公共議程和政策制定的權力在於它含蓄地聲稱,那些無法計算精確利益和成本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不理性的。這使得經濟學家和他們的模型忽略 普遍的 氣候風險和不確定性,包括 氣候臨界點 的可能性和 社會應對 。如果考慮到經濟學家對於一般均衡模型的癡迷,氣候挑戰與現有經濟學工具之間的不匹配就會更加突出,不容忽視。



 



是的,回歸均衡——即「恢復正常」——是一種人皆有之的偏好。但這與穩定世界氣候所需要的——迅速淘汰化石燃料——完全背道而馳。



 



這些局限性體現在關於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效益成本分析中。傳統思維提出的減少二氧化碳之路速度緩慢。邏輯看上去令人信服:畢竟,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的代要在未來發生,而氣候行動的代價是今天就會發生。諾貝爾獎得主的結論是 ,我們應該推遲對低碳經濟的必要投資,以避免損害目前的高碳經濟。



 



澄清一點,許多新思維指出,即便是這一傳統邏輯,現在也要求 採取更多的 氣候行動,因為成本往往 被高估, 而潛在的(即使不確定的)收益被 低估。推進這項工作的年輕研究人員必須走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鋼絲繩,因為他們不能在不引用過時的新古典主義模型來證明新思想的有效性,否則就無法發表他們心中最好的作品(基於最合理的假設)。



 



學術經濟學的結構保證了編輯思維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將新思想引入同行評議文獻的最有效方法是遵循類似於80/20規則的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堅持既定的劇本;但試圖通過一次探尋一個可疑的假設步步為營。不用說,這使得改變總參照系變得極其困難,即使那些建立標準觀點的人本身的眼光早已跳出了這些觀點。



 



阿羅(Kenneth J. Arrow)為例,他因為證明了自利個體的邊際行動可以改善社會福祉而獲得了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開創性的工作鞏固了經濟學家的均衡思維。但阿羅又活了45年用來超越他的早期工作。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他幫助 創立了致力於日後所謂的複雜科學的聖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試圖超越他也參與樹立的均衡思維。



 



由於均衡思維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統氣候經濟模式的基礎,因此這些模型假定氣候行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權衡。在他們想像的世界中,經濟沿著一條過度樂觀之路前進。氣候政策可能仍然是值得的,但前提是我們願意接受成本——經濟偏離這條選定的道路。



 



在這種傳統觀點的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能源機構(IEA)最近發表的聲明算得上革命性。兩個機構現在認為,即使在短期,雄心勃勃的氣候行動也能帶來更高的增長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邏輯很直接:氣候政策在清潔能源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遠遠多於化石燃料部門損失的就業機會,這提醒我們投資是成本的反面。因此,美國提出的2兆美元基礎設施計畫有望刺激 更高的淨經濟活動和就業。也許更令人驚訝的是,也許光靠碳定價就能降低排放,而不損害就業或整體經濟增長。碳稅或排放交易的問題是,現實世界的政策減排速度不夠快,因此需要監管的支撐。



 



沒有理由繼續堅持長期以來對我們如此不利的智識典範。原本在多年前氣候危機仍可以通過現有經濟體系的邊際變化解決的時候就能扭轉局面的政策,被標準模型拒之門外。現在,我們不再擁有可依靠漸進式變化的奢侈。



 



好消息是,政治戰線正在發生迅速變化,原因之一是 氣候行動成本的下降。壞消息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仍在阻礙進步。經濟學早就應該迎來自身的轉捩點,轉向與氣候挑戰相稱的新思維模式。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conomics Needs a Climate Revolu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