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 新學院國際事務教授
●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孫女
問:回顧2021年6月受訪時,您認為我們正處在「核邊緣政策」(註:近乎開戰,從而作為說服對方的政策。)的時代,一如1950年代與1960年代。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不久前發出核威脅,您強調誤判所帶來的毀滅性風險。我們可以從冷戰時期汲取何種教訓,作為今日與往後避免核災難的依據?
赫魯雪娃: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在2021年回顧了哈佛大學烏克蘭歷史學浦洛基(Serhii Plokhy)所出版的《愚昧核武:古巴飛彈危機的歷史》。核邊緣政策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凸顯出來,然而,小布希總統在2001年決定讓美國退出1972年制定的《反彈道飛彈條約》,該條約被認為是保持戰略穩定的基石。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美俄兩國弱化了戰略性軍備控制規則,以防止類似對峙重演。
五十年過去了,推動這項規則的倫理不見了。古巴飛彈危機13天即能解決,赫魯雪夫和甘迺迪意識到,即使最小可能的誤判或意外,都可能釀成全球核災。如今,卻沒有看到現任的大國領袖有同樣的認知。普丁對人類生命表現出極其傲慢、殘忍的態度。要脫離一觸即發的危機,首先必須承認核威脅確實存在。
問:俄羅斯軍隊揮兵入侵烏克蘭的數周之前,您認為普丁不是尋求「復甦蘇聯」,而意在鞏固俄羅斯是具備影響力的「特殊國家」地位。入侵更證明這一點。就您看來,這也體現出俄國政府決策缺乏實用主義準則,為外界憂慮您認為哪些威脅或讓步,足以讓普丁結束在烏克蘭的暴力行為?如果讓步,是否會增加前蘇聯共和國,甚至增加現今歐盟和北約密不可分的前蘇聯衛星國遭受侵略風險?
赫魯雪娃:直到向烏克蘭開戰最後一刻,我仍相信普丁不會付諸行動。畢竟普丁長年以來的從政經驗來說,他施行實用主義,盡可能地吸收更多事物。(註:俄烏戰爭前,普丁被視為較前蘇聯領導人更親近西方。)
以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為例,當時的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稱要收復南奧塞梯共和國和共和國後,俄羅斯迅速出兵到南奧塞梯首都茲辛瓦利,並下令空襲。衝突持續不到兩周,整起事件就以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為獨立國家而告結。俄羅斯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則是另一場快速而機密的行動。
侵略烏克蘭——在國際社會注目下,公開喊話將近三個月——對普丁而言不太尋常,似乎顯得魯莽與衝動。即使普丁質疑烏克蘭的領土與國家主權,衝突升溫多時,這番作為仍與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然而,一旦普丁做下開戰的決定,輕易放棄的可能性近乎其微。與之相反,暴力會持續,直到他的要求獲得滿足。此意味著烏克蘭必須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是獨立國家,甚至讓普丁建立通往克里米亞的陸路走廊。烏克蘭還得保持戰略中立,接受俄國對其武裝力量的限制。(註:俄國要求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和去軍事化。)
烏克蘭是否會同意這些苛刻條件,是一大問題。但烏克蘭領導人必須考量到,普丁並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事實。正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理查德·哈斯近期提到,普丁傾向釋出一種看法,比起達成協議,絕不要忽視俄羅斯或冷落其總統。無論如何,如果雙方確實達成協議,必須包含有效地禁止俄羅斯再度嘗試侵略鄰國的條款。
問:在入侵之後,您提及俄羅斯人比過去更強烈地反對普丁政權。儘管俄國境內反戰抗議接連不動,克里姆林宮充分發揮了警察國家的策略,嚴格限制了俄羅斯人民獲得有關戰爭、不受監控的報導。俄羅斯民眾對烏克蘭戰爭的抵抗會產生什麼影響?局限是什麼?一些西方媒體暗示,普丁的宣傳機器正在動搖,還是可能設法利用這場戰爭來提升國內地位?
赫魯雪娃:克里姆林宮的宣傳機器全速運轉,將任何不同意俄羅斯「特殊軍事行動」會被描繪成「人民公敵」(註:蘇共術語)。2012年法律允許克里姆林宮從國外接收資金的異議者標記為「外國代理人」,現在又比以前更大規模地實踐該項法律。任何記者或為「外資」單位工作的人,都會被稱為「人民公敵」。現在,成千上萬的人被當作「俄羅斯」的敵人——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好像要當「真正的」俄羅斯人就必須反對西方。
很快,就沒有聲音可以挑戰普丁關於西方要摧毀俄羅斯的說法了。所有俄羅斯人都將看到前所未有的西方經濟制裁——這對普通民眾造成了損失——以及對俄羅斯文化、體育運動和公民社會(或剩下的)的全球抵制。通過迫使俄羅斯人為普丁主義承擔集體責任,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正在支持普丁,而不是摧毀他。或許俄羅斯人民有一天會像西方所希望的那樣,起身反對當權者,但屆時許多人將死去或流亡異鄉。
問:俄羅斯現在面臨的孤立程度遠超過您祖父尼基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2019 年,您與泰勒 (Jeffrey Tayler) 發表了《追隨普丁腳步:在俄羅斯的11個時區尋找帝國的靈魂》,通過考察11個時區中的城鎮,構建了俄羅斯的樣貌。俄羅斯人將如何看待這種新的邊緣地位,不僅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樣的城市,而且在你描述為「連貫不連貫」(coherently incoherent)的國家中?
赫魯雪娃:俄羅斯人將面臨的孤立將類似於史達林時代,而不是赫魯雪夫時代。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邊境被關閉,但活躍文化、科學和其他交流項目、可運作的大使館以及來自西方媒體的新聞報導。今天,其中大多數已關閉,或面臨極大的危險。
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俄羅斯的兩個真正的全球性城市——將受到巨大阻礙。但是,俄羅斯其他主要城市也將強烈感受到這種新的全球孤立:葉卡捷琳堡,葉爾辛市;新西伯利亞,一座先進的科學中心;海參威,太平洋沿岸最國際化的俄羅斯城市;和其他地方。小城鎮起初可能不會注意到這種變化,但從長遠來看,隔離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普丁表示,俄羅斯不需要西方,並承諾俄國未來可以自力更生。這些說法完全無視歷史證據,包括俄羅斯自己的蘇聯時代經驗。與世界隔絕時,沒有哪個國家會過得更好。
問:你和泰勒得出的結論是,俄羅斯的巨大資產——從自然資源到種族多樣性到教育機構——使其與美國一起成為世界上兩個「不可或缺的國家」之一。除了能源和其他一些大宗商品的進口,西方會因俄羅斯的孤立而失去什麼?
赫魯雪娃:俄羅斯佔據歐亞大陸龐大的面積,不能以北韓或是伊朗類比。以俄羅斯的規模而視,如果該國變成經濟、通訊或資訊黑洞,外界失去了對這個國家的訪問權、自然和人力資本,將構成重大損失。即使在史達林時代,俄羅斯文化也能輸出到全世界。此外,不應忘記蘇聯在盟軍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的作用。
但也許俄羅斯孤立的最大潛在不利因素,是其會使克里姆林宮更加危險。一旦俄羅斯被逐出全球體系和機構——美國總統拜登在歐洲之行中提出的最新建議,是將俄羅斯從 G20中驅逐出去——外部大國將幾乎沒有影響力。再加上國內的鎮壓和認為俄羅斯受到委屈的信念,克里姆林宮會如何抨擊也不得而知。
問: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一個重複提出問題——包括你最近作為客座嘉賓出席的《洛杉磯時報》廣播中——是中國可能扮演什麼角色,無論是在支持俄羅斯經濟,還是向普丁施壓以結束軍事行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普丁有多大影響力,如果他選擇干預,他可以使用哪些最有效的槓桿?
赫魯雪娃:習近平可能比任何其他世界領導人,擁有更多槓桿以影響普丁的行動,首先是提供或拒絕提供經濟援助。如果習近平試圖扮演和解角色,他發揮真正作用,尤其是和解的舉動對中國來說相當少見。但是,到目前為止,習近平似乎對干預興趣缺缺,似乎既不想寬恕,也不想譴責普丁的行為。也許想避免拜登承諾的報復,又或許只是認定普丁發起的戰爭,不值得拿中國聲譽冒風險。
這可能還會改變。但完全有可能讓烏克蘭戰爭繼續,比結束戰爭更符合習近平的利益。與普丁相比,習近平顯得特別有預見性和務實。然而,與此同時,普丁的侵略釋出重要訊息:不要將威權領導人推向邊緣。
(責任編輯:陳品潔)
(原標題為《Nina L. Khrushcheva Says More: How Will Putin's War in Ukraine En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