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德
●慕尼黑安全會議研究與政策總監
就地緣政治而言,2021年實在是無法讓人感到樂觀,而這股低迷的風氣也延續到了2022年初。在過去幾年,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危機霸佔著媒體版面,讓我們幾乎被一股日漸加劇的危機感淹沒。
全球必須同時應付似乎永無止境的新冠疫情、許多國家內部的專制勢力興起、本應穩定政治動盪地區的國際干預卻以失敗告終、世界強權之間緊張情勢升溫、關鍵領土軍事力量擴張等等。比起這些眼下的擔憂,氣候變遷的影響對人類來說更是一個長遠的重大威脅,而這一切都變得非常真實,但政治領袖們卻仍未採取任何有力措施。誰會責怪不知所措的人呢?
在許多人民看來,這些政客似乎無法認知到現今最緊急的問題,並帶領世界遠離災難。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危機也侵蝕了大眾對他們和政治領袖能創造一個更美好未來的信心。
當今社會萎靡不振的風氣,大概就像賓州大學心理學家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家邁爾(Steven Maier)在1960年代首次提出的現象:「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過程中賽里格曼和邁爾驚訝地發現,先前被制約聽到聲響就會遭受電擊的狗在接下來的實驗裡,儘管只要跳過小小的障礙就能避免被電擊,牠們卻沒有嘗試逃跑。心理學家推斷,這些動物學到了無論牠們怎麼做,都無法改變牠們的命運。因此,就算有逃離的機會,牠們仍索性直接放棄。
賽里格曼和他的同事比較狗的行為和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並猜測憂鬱症是因為他們無法控制某些情況的結果,或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做到。很多人可能也面臨同樣的狀況。不論是少數還是多數人,或甚至整個社會,都集體認為他們無法帶來正面的改變,因此便放棄嘗試。
若情況真的如此,最近一連串的危機和政治領袖的無能可能導致某種集體的習得性無助。2022慕尼黑安全指數(Munich Security Index)在七大工業國(G7)和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做的民調顯示,認同「對全球事件感到無助」的比例在各國都是最高的。
在接受民調的民主國家中,多數人同意他們「感到無助」:有57%的受訪者同意該敘述,僅有12%的人不同意。而調查的12個國家中,只有中國有大於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不同意(27%)。同樣地,儘管比例總體來說較低,12個國家的大多數或許多受訪者都表示他們的國家對全球事件束手無策。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為何要相信自己或他們的國家可以領導全球事件?但向人民保證他們能夠控制,就算只是給個空頭支票,在現代政治中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要。因為世界應該是由人類主宰,而不是上帝或命運。
這解釋了為何人們普遍感受的失控感和找回控制權都是這個時代的關鍵政治議題。「奪回控制權」、「美國優先」、「戰略自主」和「歐洲主權」等的口號都反映了同樣潛在的衝動。
危險的是,普遍集體的無助感可能冒著讓全球無法處理最重要危機的風險,直到一切都為時已晚。如果社會被一連串的危機淹沒,就算他們有創造改變的工具和資源,最後可能還是溫順地接受現況。例如,在許多國家,人們不相信國際社會能夠成功減緩氣候變遷,也不信任其他人能做好他們的工作。
儘管現今的挑戰非常嚴峻,我們能否處理這些挑戰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的看法。我們真的相信我們集體感到無助?或我們是否願意運用集體的資源並加強國際間合作,因為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扭轉頹勢?
最重要的是,政治領袖需要向人民展示我們能夠集體「習得性自助」(unlearn helplessness)。如關鍵決策者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不斷強調的,民主社會必須證明他們能兌現承諾。儘管,或是因為自由民主社會面臨的挑戰使領導者必須建立國內和國際社會新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危機。
我們仍有一線希望。儘管對民主的未來感到焦慮,慕尼黑安全指數調查也顯示人們仍認為在解決未來的危機上,民主國家比非民主國家更有利。現在是時候證明這點了。
(翻譯:
楊文綺,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Unlearning Helplessnes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