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核威脅視角:烏克蘭戰爭的恐懼 重新把核武器作為核心

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    2022年03月10日 07:00:00

巴拉迪



● 埃及前副總統



● 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最近俄羅斯軍隊和烏克蘭民防力量在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站周邊的戰鬥表明,世界距離可怕的噩夢已近在咫尺:大規模的輻射洩漏。扎波羅熱是歐洲最大的核設施,擁有六座核反應爐,每一座都有可能因為俄羅斯炮擊和戰鬥期間引發的火災而被毀。火災很快被撲滅,這證明了核電站工人的精神和勇敢。



 



世界是幸運的,俄羅斯軍隊在入侵的最初幾天同樣危險地攻入了關閉的車諾比核電站。然而,烏克蘭各地散佈著另外六座核反應爐,這意味著最壞的情況仍有發生可能。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可能使整個人口中心無法居住,威脅到數十萬人——而不僅僅是周邊。



 



在俄羅斯入侵前夕,《作為敵人的武器的核電站》(Nuclear Power Plants as Weapons for the Enemy)一書的作者拉姆伯格(Bennett Ramberg提醒我們,1986 年車諾比災難發生後,「蘇聯當局不得不安置數十萬人,並清除農地和林地,數十年無法生產。」在烏克蘭衝突溢出到歐洲甚至更遠地區的眾多方式中,核輻射將是最具危害性和普遍性的方式之一。



 



但更糟糕的是核打擊。 除了可怕的生命損失和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之外,烏克蘭戰爭最令人不安的特徵是重新引入核武器作為地緣政治的核心部分。 俄羅斯總統普京警告說,任何干預大國都將面臨「你們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後果」,隨後,普京下令俄羅斯核力量進入高度戒備,以此作為對西方的第一波制裁的回應。



 



冷戰智慧



 



自 1960 年代古巴導彈危機以及 1973年阿以戰爭讓世界幾乎遭遇核浩劫以來,世界還沒有遇到過普京這樣的動作。當時,主要的擁核國家 (NWS) 似乎意識到核武器的擴散正在增加核災難的風險。 1965 年至 1968 年間,他們談判達成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並於 1970 年生效。



 



蘇聯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高潮,考慮到這一點,NPT堪稱非凡的共識。 目前NPT有191個簽署國,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條約文本承認「核戰爭將給全人類帶來破壞」,敦促簽署國「就早日停止核軍備競賽和核裁軍的有效措施進行真誠談判。」



 



NPT 之後是一系列軍備控制措施,最重要的是大大削減蘇聯和美國的核武庫的雙邊協議。 1990 年代初,南非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自願放棄核武器計畫和核武庫的國家。隨著種族隔離時代的結束,德克勒克政府為了結束南非的國際孤立,於 1991 年簽署了NPT。



 



大約在同一時間,新獨立的白俄羅斯、哈薩克和烏克蘭在 1991 年蘇聯解體後從蘇聯繼承了核武器。但他們很快將自己的核武庫移交給了俄羅斯,並以不擁核國家的身份加入NPT。與南非一樣,每個國家都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以確保其核活動的和平性質。



 



但當然,這種積極趨勢也有明顯的例外。 1998年5月,印度進行了多次地下核武器測試,導致巴基斯坦也效而仿之。北韓 2006 年首次展示了其核能力,隨後一直開發其核計畫,定期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驗。眾所周知,這三個國家以及以色列都擁有核武器,但沒有加入NPT。



 



最後,儘管聯合國大會於 1996 年通過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CTBT),但它從未生效,因為主要的擁核國家不批准。同樣,《禁止核武器條約》於2021年生效,但尚未獲得任何擁核國家的支持。



 



大鬆綁



 



冷戰結束時,即 1989年至1991年,人們對建立基於削減核武器、多邊安全與發展合作、團結應對氣候變化和致命疫情等共同威脅的世界新秩序寄予厚望。但這些希望很快就破滅了,尤其是在核武器方面。舊習慣——以及更舊的生存本能——很難改掉。



 



這一短暫的和平之窗被白白浪費,導致我們現在要面臨核不安全加劇。許多給歐洲帶來幾十年的和平的核協定失效或被主要簽署國拋棄。



 



例如,2002 年,在小總統的領導下,美國退出了 1972 年生效的、限制部署防禦性核導彈系統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然後,在 2019 年,川普政府以俄羅斯「繼續違反條約」為由,宣佈美國退出《中程核力量協定》(INF)——該協定1987年生效,禁止俄羅斯和美國部署射程 500  -  5,500 公里範圍的陸基導彈。同年3月,俄羅斯退出INF。 2020年,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次年俄羅斯退出。該協議2002年生效,允許簽署方在彼此的領土上進行偵察飛行,以核實遵守核規定的情況。



 



這種複雜的安全架構的解散無疑使當前時刻更加兇險。但即使這些協議仍然存在,1989 年之後重新設計世界秩序的工作仍不夠完整。冷戰結束後的局勢已被證明存在嚴重缺陷。除自衛之外禁止使用武力的國際規範形同虛設;保護國家主權和界線的公約屢遭破壞;基本人權遭到公然侵犯。在30 年的為所欲為後,我們曾經希望在冷戰後建立的規範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效力。



 



此外,雖然多邊主義在聯動的世界中勢在必行,但它也經常被邊緣化和忽視。儘管安理會有「採取強制措施維護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但它仍然無能為力。五個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分歧不斷削弱安理會的功能——五個國家都捍衛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世界和平與安全。



 



危險時代



 



一個搖搖欲墜、有選擇性、充滿漏洞和雙重標準的全球秩序讓我們來到了今天。 1960 年代和 1990 年代之間的總體向好的趨勢已急劇逆轉。 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說法:



 



 「與核武器的總體庫存相比,全球軍事庫存中的彈頭數量——包括分配給作戰部隊的彈頭——再次增加。美國仍在緩慢削減其核庫存。法國和以色列的庫存相對穩定。但中國、印度、北韓、巴基斯坦和英國,可能還有俄羅斯,都被認為正在增加庫存。」



 



正如我們在烏克蘭戰爭中看到的那樣,核武器再次成為安全戰略的工具。所有九個擁核國家——中國、法國、印度、以色列、北韓、巴基斯坦、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事實上都在瘋狂地進行武器庫現代化的競賽。



 



更令人不安的是,擁核國家正在利用新的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以及旨在規避現有防禦系統的先進科幻式超高音速導彈。包括英國和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核武器保持在高度戒備狀態,這種狀態提高了核武器發射的概率(無論是有意的、意外的還是網路操縱的結果)。



 



儘管我們過去做出了各種法律承諾,但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安全戰略最終取決於核武器的世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核問題上,擁核國家會毫不猶豫地勸誡不擁核國家。這是「照我說的做,別照我做的做」的經典案例。人們希望川普在 2018 年讓美國退出的與伊朗的核協議能夠很快恢復。但是,現在所用的雙重標準誰都跑不了。



 



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從長遠來看,當前的擁核/不擁核體系是不公正、危險和不可持續的。無論誰擁有,核武器在任何地方和對每一處地方都是生存威脅。當今世界可分為占絕大多數的想要消除核武器的國家,以及一小部分仍然固守現狀的擁核國家 及其盟友。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減少供應並限制核武器的使用——就像我們已經在化學和生化武器上所做的那樣——那麼我們應該為打開核潘朵拉盒子做好準備。



 



去核化議程



 



儘管我們面臨風險,但今天的危機仍可能帶來積極的結果。疫情之後是戰爭,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更好地重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全新的東西。如果擁核國家能夠認真扭轉再核化(renuclearization)和大國衝突的危險趨勢,它們需要採取幾個緊急步驟。



 



首先,它們目前的核姿態必須降級,結束核武庫的高度戒備狀態,並採取措施防範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網路攻擊。其次,它們必須消除一切一個人就可以授權進行核攻擊的系統或協定。第三,他們必須重新致力於建設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最終目標



 



這需要拋棄由來已久的基於威懾(相互確保毀滅)特許。正如美國總統雷根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 1985 年所承認的,「核戰爭打不贏也不該打」。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需要採取嚴肅的措施推進裁軍。一個顯而易見的起點是讓《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生效。



 



擁核國家還應該各自採取「不首先使用」和「唯一目的」的姿態,這意味著它們現有的武庫將永遠只用於威懾(而不是像普京那樣用作政治棍棒)。我們還必須開始談判裂變材料禁產條約,以禁止進一步生產用於核武器的高濃縮鈾和鈈。我們需要美國和俄羅斯——它們加起來約占世界 13,000 多枚核武器的90%左右——恢復雙邊武器削減談判。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的集體安全體系。



 



最後,我們必須動員全球輿論,向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施加更大的壓力,讓它們承諾將其全部銷毀。全面禁止擁有核武器必須成為國際法的強制性規範,囤積此類武庫應該成為類似於種族滅絕的禁區。但烏克蘭正在發生的恐怖和持續的核危險表明,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邊。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Nuclear Threat Is Bac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