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高科技視角:英國財政規模較小 中國在科研不會按兵不動



 




馬康庫尼



●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顧問



度米楚



●The Entrepreneurs Network研究主任




 



中國崛起對自由民主國家所帶來的挑戰推動了科學與科技。西方經濟體當有意願時,在創新有強大的潛力,如同在快速發展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時所展現的。但在我們在各項領域沒有面臨真實危機時,如何保持這股氣勢?



 



從許多方面來說,美國正在領導位置。在就任不久後,總統拜登提高了白宮科學與科技政策總監到內閣地位,並且任命了著名基因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和數學家蘭德(Eric Lander)還有參議院在六月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讓意圖與行動合一,保證投入2500億美元來推動新興科技,像是AI、機器人與量子運算。



 



美國認真要避免西方必須在科技上依賴專制政權的未來,就像曾經的石油依賴那樣。但是比較不明顯的是英國的角色,在拜登與英國首相強森六月所簽訂新大西洋憲章中做為較小的夥伴,也會在確保西方科技領導優勢當中有所貢獻。



 



英國政府計畫支持高風險、高報酬的科學研究,透過建立高等研究和創新機構,建立在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的範本上,是值得歡迎的一步,就像英國新的生命科學戰略。政府還表示脫歐將會推動接受在基因編輯更前瞻的立場,以及減少對研究人員的官僚障礙。



 



但是英國在接納脫歐科學與科技戰略上還不夠。英國在財政規模和人口上都比不上美國跟中國。政策制定者也不該假設其他強權按兵不動。印度的科技市場也正快速發展,而歐盟正在增加科技投資,並且改革過時的股票課稅規則,因此正在移除長期拖累自家科技企業的障礙。



 



英國財政部長舒那克(Rishi Sunak)承諾到2025年以前要提高政府科研經費到220億英鎊,顯示對英國來說的大案子跟美國與中國比起來總是普通而已。英國因此需要好好利用經費,需要運用政策和機構互相加持,意即接受更高風險,並且以新奇的機制來籌措研究經費。



 



英國已經擁有世界級的研究基礎設施,但資金和研究員的時間總是被分散到官僚工作上。一個可行的方法便是「快速獎助金」(Fast Grants),2020年由數位支付新創Stripe的共同創辦人 Patrick Collison所發起。透過發展一個可以只花不到30分鐘就完成申請程序的app,以及在48小時之內做出投資決定,該計畫在2020年提供5000萬美金給了260個計劃。另外一個想法是我們在最近的論文集當中所ˇ提出,可能可以創造新的想法與知識,是地平線研究計畫,每年提供長期獎助金給少數有前景的研究員。



 



英國也需要與前線科技從業人員接觸來在未來幾年重塑社會。特別是當國家正在生命科學當中進行實驗,而氣候科技應該聚集豐沛的基礎科學研究能量,在食物生化科技未來創造可以提升人類與地球健康的創新。



 



但是英國想要在這塊領域發展比較優勢,就需要利用脫歐後的新能力來變成一個積極接受和擴散新科技的國家。移除從無人機運送和實驗室肉品到自動駕駛讓市場窒息的障礙,將會吸引來自世界的資金。



 



英國若想真正履行自己在新大西洋憲章的角色並且與美國處理國際挑戰,英國必須兌現變成全球英國的誓言。英國依舊擁有令人羨慕的能力來做出世界級的創新,但變成內向和孤立主義者是無法善用這項能力。政策制定者必須結合新的在國內加速創新的重視,並且以新的承諾來建立全球聯盟,產生足以推動未來成長和繁榮的結果。



 



1941年原版的大西洋協議當中,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訂出後二戰世界秩序的目標,加速了英國的相對衰退和美國崛起的黃金時代。今天,特別是英國必須認識到科技和創新不只是西方未來繁榮的基礎,也是全球地位的基石。



 



(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UK'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erativ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