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綠色視角:中國衝擊誕生了川普 碳稅導致的結果可能更糟

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    2021年06月21日 07:00:00



 




艾肯格林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




 



在其經典著作集體行動的邏輯中,已故偉大的奧爾森(Mancur Olson)解釋說,實施難度最大的當屬利益分散、成本集中的政策。奧爾森的觀點直截了當:付出成本的個人會強烈反對這項政策,而受益者則會搭便車,寧願讓其他人擔責。



 



奧爾森的見解適用於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最緊迫的政策挑戰,也就是氣候變化。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解決該問題的出發點是徵收碳稅。由此造成的減排將為地球上幾乎所有人帶來好處。但特定社會階層——也就是奧爾森所說的集中利益群體——將會承擔絕大部分成本,並團結起來反對這項政策。



 



這方面的例子當屬法國的「黃馬甲」(gilets jaunes)運動。就像任何群眾運動一樣,黃馬甲們懷揣著多重不滿。但其中最激烈的當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名,加徵燃油稅的政策。農村民眾比城市居民更依賴汽車、卡車和拖拉機,城市居民上班可以騎自行車或乘坐地鐵。加徵燃油稅打擊了農村居民的錢包,而這是最讓他們心痛之處。



 



法國國民議會所代表的分散利益團體於2014年同意提高天然氣稅。但在農民及其同情者關閉道路並進城抗議後,總統馬卡洪政府於2018年做出讓步,並取消了加稅政策。這一點應當在奧爾森的預料之中。



 



其他國家也會遇到類似的阻力,而且不僅僅源於農民。在美國,拜登總統政府不得不頂著漁民和護鯨人士的反對,批准在瑪莎葡萄園附近建設一座海上風電場,同時取消了科德角海岸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的項目。我們還可以預計,對碳稅的反對將在地區上更加集中。在美國,這意味著德克薩斯、北達科他和生產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其他各州。



 



此外,碳稅還有可能加劇政治兩極分化,並引發與應對中國衝擊類似的民粹主義反響。能源和交通運輸部門的失業工人會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碳稅,哪怕其根本原因在其他地方。竭盡全力養活孩子和加滿油箱的家長會將碳稅視為一項由知識份子宣導的精英項目。中國衝擊誕生了川普。而隨意徵收碳稅導致的結果可能更糟。



 



但奧爾森也提出了如何解決集中利益問題,也就是通過收買的方法。在政策研究者看來,碳稅收入可以重新分配給那些成本承擔者。除能減緩氣候變化外,這樣做還可以限制不良政治後果。



 



我們知道,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居民繳納碳稅所付出的代價比城市居民要高。同樣,相對貧困家庭將較大部分收入用於碳密集型食品和運輸,而富裕家庭則將更大部分收入用於更環保的服務。一項美國研究顯示,最底層1/5的家庭被碳稅所吸收的收入比例將是最高層的三倍之多



 



因此,設計一項補償欠富裕家庭碳稅負擔的累進收入稅計畫可以克服集中的反對意見。(該計畫必須包含逆向所得稅,用於對那些收入不足以支付所得稅的人進行補償。)但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即確定未來所得稅的累進程度——需要更細緻地分析實踐中的碳稅構成。而且,重要的是,將開徵碳稅與改革所得稅明確可見地聯繫起來,以便公眾能夠清楚地看到補償。



 



而後,是專門生產碳密集燃料的地區。加大累進制所得稅無法解決德克薩斯的問題,因為那裡的企業,更不用說州政府,全都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收入。



 



拜登預算和歐盟復甦基金均採取措施,限制碳燃料的生產,並加速向風能和太陽能等領域的過渡。確定會來自德克薩斯及其他國家同類地區的反對意見表明,上述政策應當具備更明確的區域性特色。相關政策需要避免製造出更多阿帕拉契脈,上述地區已經被採礦業就業下降所摧毀了。



 



不幸的是,「因地制宜」的政策並沒有取得好的效果。看看西西里的例子就知道了。但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讓你感到絕望;而是給你加倍努力的理由。一個不錯的開始是,為避免農村地區錯過服務業就業而提供寬頻補貼。從更廣義的角度講,地區政策,連同累進制稅率,將會構成不可或缺的層面,協助任何在政治上可行的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Logic of Effective Climate Ac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