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變遷視角:極端氣候及水文事件 經濟損失高達4.3兆美元

恩索福(Ifeanyi M. Nsofor)    2023年09月23日 07:00:00






 




恩索福(Ifeanyi M. Nsofor)

●美國智庫亞斯本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喬治華盛頓大學健康平等高級大西洋研究員

●慈善創投機構PandemicTech創新研究員




 



據正式統計,今年7月全球平均氣溫寫下有史以來最熱的紀錄,證明全球暖化並非空穴來風,隨之而來的損失數字亦持續攀升。世界氣象組織近來指出:「極端氣象、氣候及水文相關事件在1970至2021年間已造成了1萬1778起災害,死亡人數超過200萬,經濟損失高達4.3兆美元。」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有著相同的特性:來襲時不分地區也不分人群。加拿大西北地區的首府黃刀鎮,由於近期數百處的野火肆虐,大量居民被迫撤離。另一方面,美國則面臨多種蚊媒傳染病的復發,包括瘧疾、西尼羅病毒和登革熱。在亞洲部分地區,雨季大量降水造成洪患,破壞無數生計。在馬拉威,兩場毀滅性的暴風雨加劇了原本就肆虐已久的霍亂疫情,造成不下1,600人死亡。類似的災禍層出不窮,數不勝數。



 



然而氣候劇變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卻分佈不均——9成死亡和6成經濟損失都集中在開發中國家。我曾親眼目睹我的家鄉楠卡(Nanka, 奈及利亞東南部城鎮)被山崩摧殘。這幾年來,頻率漸增的溝壑侵蝕摧毀了無數農莊和耕地,造成日益嚴重的糧食匱乏。



 



氣候變遷的災難性後果讓人想起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奪去了超過600萬人的生命、毀了無數人的生計,並重創了世界經濟。如今新冠病毒雖已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健康議題、不再是緊急事態,全世界疫情期間的應變過程,卻在緩解全球暖化這件事上帶來了下列數項重大啟發。



 



首先,氣候變遷構成世界衛生組織所稱的「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也理當被如此看待。全球暖化即符合世衛組織對PHEIC的典型定義:對其他國家造成公共衛生風險、具跨國疾病傳播特性,並可能需要國際協調對策的非常事件。然而比起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更適合主導處理此類事件,鑑於該組織已長年致力於提供政府研議氣候政策所需的科學資訊。



 



其次,南方世界必須取得更高的氣候領導地位。舉例來說,非洲國家在COVAX計畫中代表名額的不足即造成了全球疫情應變上的阻礙。COVAX計畫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創立,目的在於建立平等合理的新冠疫苗取得管道。然而由於該計畫的殖民式思維,最終並未實現當初設立的理想。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也犯了同樣的失誤:其氣候變遷科學評估報告的作者之中,僅有少部分來自非洲。誠如我在其他文章所提:非洲的碳排放量位居全球最少,卻得承受不成比例的氣候變遷苦果,故非洲國家代表應在決策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其三,各國政府應採取行動對抗假訊息。疫情期間錯誤資訊泛濫,造成了一種「資訊疫情」(infodemic)的現象。社群媒體在全球有超過50億用戶,加速著新冠肺炎虛假資訊的傳遞。但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其實也可以善用這些平台來澄清事實、糾正錯誤。



 



科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應該在社群媒體上多發文、與其他用戶互動,去教育大眾,促使人們認識氣候變遷與其後果,認識如何打造一個更永續的世界。然而令人憂心的是,那些平時會固定發推文宣導全球暖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用戶中,將近半數在馬斯克接管推特(Twitter, 現已改稱X)半年後變得不活躍了,間接讓假消息得到更多散播的空間。



 



第四,所有國家都應該為全球應變工作盡一份義務。疫情期間,富有國家受鼓勵提供中、低收入國家經濟支援,讓這些國家能取得新冠疫苗、快篩試劑和藥物,即便結果好壞參半。



 



同理,鑑於富有國家的高碳排放量,他們亦應承擔提供窮國氣候援助的道德義務。去年,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便朝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大步,創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援助遭遇全球暖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雖然這個作法值得肯定,但弱勢國家還須打擊貪腐,並改善國家治理的水準以緩和氣候變遷。舉例而言,奈及利亞每年都有價值90億美元的黃金被走私出口。當地政府本可以用這筆損失的金額投資環境計畫,例如預防楠卡的走山事故。



 



最後,處理真正全球規模的危機時,囤積是徒勞的。新冠疫情期間,北方世界諸多國家囤積個人防疫裝備、快篩試劑和醫療用品,並不知變通地保護智慧財產,再再加劇了不平等的情形。疫病不會顧慮國界,氣候變遷也不會。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正經歷著形式各異的駭人後果。



 



處理氣候變遷議題時,需要將國際社會視為一個整體。我們奈及利亞的伊博族有一句強調集體合作的短語:團結力量大(Ìgwèbụ̀íké)。倘若我們希望留給後代一個健康的環境,就必須接受疫情教給我們的啟發——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必不可少。



 



(翻譯:陳奕安,責任編輯:王能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OVID-19's Lessons for Climate Ac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