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頭巾視角:伊朗正處於最嚴重的危機 政治壓迫和貪腐侵蝕神權

賽卡爾(Amin Saikal)    2022年10月11日 07:00:00



賽卡爾(Amin Saikal)

●西澳大學社科院教授




 



建國43年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克服眾多國內外挑戰。但上個月,22歲的阿密尼因「不當」佩戴頭巾遭道德警察逮捕並在拘留期間死亡,在全國引發大規模抗議對該政權構成嚴重威脅。伊朗或許正處於最嚴重的危機之中。



 



當伊斯蘭革命推翻親西方的巴勒維君主政權,並任命何梅尼為該國最高領導人時,西方觀察家懷疑神權政體能否長期存在下去。某些分析人士認為,宗教基本教義派不可能擁有必要的技能和經驗來管理伊朗這樣一個複雜的國家。



 



但伊朗政權結合聖戰(jihadi)路線與何梅尼的理性務實(ijtihadi)方法,經受住了所有的國內挑戰。何梅尼的繼承者、83歲的哈米尼也是依循前任做法,以平衡意識形態和現實考量,確保政權的持續存在。



 



身為最高領導人,哈米尼體現著「上帝的主權」——這樣一種地位幫助他戰勝了僅代表人民主權的總統和其他民選官員。當哈米尼感覺到其權威和國家權力工具,尤其是伊斯蘭革命衛隊遭到嚴重威脅時,他同意進行內部改革,並在外交政策中表現出務實精神,展現出「英勇的靈活性」,例如支援2015年伊朗核協定。但面對西方對伊朗核計畫及地區影響力的施壓,他在國內依然實施鐵腕統治並頑強反對西方勢力。



 



但哈米尼未能理解隨時間推移,新一代伊朗人會對1979年革命或對伊斯蘭共和國的忠誠失去記憶,尤其是當政權未能對他們有所助益。儘管伊朗擁有巨額財富(尤其是龐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但約40%的伊朗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數十年的政治壓迫、嚴重的貪腐和經濟管理不善,逐漸侵蝕民眾對伊斯蘭共和國的信任。2019年新冠疫情和外交政策的複雜性,包括由美國領導的制裁和伊朗捲入幾場代價高昂地區衝突,導致許多伊朗人對現狀極其失望,爆發大規模起義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目前的抗議活動是在政府成功鎮壓上一波騷亂之後發生,當初創建和今天控制伊斯蘭制度的強硬勢力知道,如果政權倒台,他們也難逃厄運,因此他們一看到反對派動員的跡象,就調來了鎮暴警察。



 



但該政權可能無法永久平息抗議運動。約占伊朗人口總數65%的年青人,已經厭倦該政權的革命言論和神權命令。他們想要權利、自由、透明度、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代表他們利益的政府。執政的神職人員及其支持者一直壟斷且未能妥善管理經濟制高點,導致絕大多數人口(自1979年來,幾乎增加了兩倍)越來越沮喪、絕望、恐懼和憤怒。



 



可以肯定的是,推翻伊斯蘭政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伊朗人有著反抗獨裁強權的歷史。畢竟,此前曾爆發過兩次親民主改革,之後才爆發伊斯蘭革命結束王朝的統治。其中一次民主改革嘗試以1953年中情局策劃的政變結束,推翻改革派總理莫沙德的民選政府,並且強化巴勒維的君主統治。



 



伊斯蘭共和國領導人經常列舉1953年政變,利用美國的「霸權干涉主義」來合法化現有政權、鞏固其權力並增強其區域影響力。但這種模式對多數伊朗人已經失效,他們把不滿歸咎於神權統治而不是美國人。



 



為穩定政權,哈米尼及其支持者必須改變路線賦予改革派權力。10年前,由前總統哈塔米領導的改革派曾試圖令伊斯蘭共和國更加寬容和人道,但目前仍掌控權力槓桿的強硬派卻阻礙了他們的努力。今天席捲伊朗的動亂表明為什麼迫切需要進行結構改革,以及為什麼這一次,神職人員會發現僅靠武力來維持政權更加困難。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Back to the Brink in Ira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挺政府打炒房!房產集團攜手產官學促進居住正義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