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人道視角:葉門各方厭倦了戰鬥 疫情期間停火

 




皮克林



●前美國駐俄羅斯、印度和聯合國大使




 




裡夫金德



●英國前國防大臣




 




楊光



●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




 




科爾圖諾夫



●俄羅斯外交事務委員會總幹事




 



巴黎—葉門的長期衝突解決時機已經成熟。葉門各方已經厭倦了戰鬥,很快就接受了3月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發起的號召——在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停火。4月,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宣佈為期兩周的單邊停火,隨後又有所延長。



 



在聯合國葉門特使馬丁·格里菲斯(Martin Griffiths)的斡旋下,戰爭各方已就停火協議有了重大進展。此外,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支持的分離主義的南部過渡委員會(STC)在6月同意重啟與沙烏地支持的葉門政府的談判,進而結束阿比揚、沙巴瓦和索科特拉諸省的戰鬥。



 



支持胡塞反叛運動(正式名稱是神的支持者)的伊朗也沒有戰略性的理由阻撓協議。至關重要的是,儘管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和主要歐洲國家在內的國際力量在葉門問題上還有分歧,但它們也不可能阻止讓戰鬥停止的進程。



 



從克裡姆林宮到白廳再到白宮,都認可停止葉門慘像的期望。內戰延續對於我們各國都沒有好處。的確,7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支持古特雷斯的全球停火號召,這一決定也對幫助葉門大有裨益。



我們還能大有作為,但必須抓住機會。當前的結束內戰機會視窗不會維持太久,最新進展情況也相當危急。如果機會視窗流失,戰爭各方沒有達成和平協議,那麼葉門有可能陷入進一步的混亂和衝突,甚至導致具戰略重要性的曼德海峽的持續災難。



 



利比亞和敘利亞的悲劇性衝突已演變為複雜的代理戰爭,無法通過國際調停解決。葉門距離這一步仍有距離,部分原因在於直接參與到葉門衝突的外部勢力較少。但時間不利於葉門。喪失當下的和平機會是不可接受的,因為葉門COVID-19感染人量在迅速增加,而葉門根本無力應對疫情。



 



永久停火和政治協議的障礙包括開放沙那機場和荷台達港的條件。STC在4月宣佈自治以及隨之而來的暴力也讓和平進程變得錯綜複雜。胡塞叛軍6月23日對利雅德的襲擊彰顯出胡塞武裝和沙特領導的聯軍之間衝突升級的風險。但所有這些障礙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即將到來的葉門人道主義災難以及葉門人民對和平的呼籲要求我們從三個層面採取行動。首先,戰爭各方應該接受並迅速落實聯合國調停的停火方案,其基礎是沙烏地領導的聯軍單方面停火。



 



其次,沙烏地支持的總統哈迪政府和STC應該繼續就2019年11月雙方簽署的利雅德協定的落實進行談判。7月29日,STC宣佈其將放棄自治計畫,這是意義重大的一步,但願能夠進一步緩和緊張局勢。



 



第三,國際社會必須鼓勵衝突各方利用最近的積極態勢,形成全面、持久、公正的政治和解方案。基於權力共用的方案能讓葉門得以重建、繁榮和恢復睦鄰友好。海灣合作委員會領導的葉門復興計畫以及地區貿易的恢復能夠支援這一進程,並開啟海灣和阿拉伯半島的合作新時代。第一步必須由戰爭各方邁出,但地區和全球行動方現在也能夠在結束衝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11月的利雅德G20峰會給了沙烏地阿拉伯一次機會表現國際領導力,展示葉門問題上的進展情況。國際社會尤其是全球大國對協定的更大的支援能夠讓平衡向持久協定的方向傾斜。



 



對於長期遭難的葉門人來說,和平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但持續和解也是構築信心、通往中東穩定的一步,能夠在國際摩擦和極化日益激烈之際釋放出廣大的積極信號。



 



解決漫長內戰的機會是很罕見的。結束葉門衝突能夠拯救生命,給失敗地區帶來希望,或許還能給舉步維艱的世界帶來一些啟發。



 



(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Peace at Last for Yeme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