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知識視角:AI普及到新的醫學療法 科學變革可能導致恐懼

德爾克斯(Nicholas B. Dirks)    2023年02月17日 07:00:00

德爾克斯(Nicholas B. Dirks)

紐約科學院總裁、執行長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前校長




 



從人工智慧的日益普及到新的醫學療法,科學和科技的進步影響我們所有人——主要是以積極的方式。但科學帶來的變革步伐可能會導致困惑和恐懼,尤其是對那些對科學研究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來說。



 



科學發現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涉及多年的試錯,以及關於統計顯著性、因果關係和其他技術問題的辯論。正是這種複雜性解釋了科學為什麼沒被更多人更好地理解, 也解釋了為何對科學的懷疑會爆發到新的高度。



 



想想在新冠疫情期間激增的陰謀論和反疫苗的虛假資訊,這些發展固然反映出許多民眾對政府和機構的不信任,以及嚴重的政治兩極化,但這些問題助長了(尤其是)在新冠等堪稱黑天鵝的事件期間,出現的大量科學懷疑和誤解。即使試圖確定這種動態的程度也是充滿挑戰,因為很難採取堅定措施,也很難將它們與疫苗或氣候變遷的懷疑主義關聯起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只有29%的美國成人表示,非常相信醫學家會為民眾的最大利益行事,而在2020 年底這一比率為40%。



 



如果不承認科學並不總是被用在好的方面,就無法解決對科學合法性的質疑。從塔斯基吉梅毒研究到證明菸草安全性的高薪專家,歷史上有無數披著科學外衣的人為傷害案例,但這些例子並不能代表整個科學界,多數科學家所做的是致力於推進人類知識的界限。



 



早在新冠之前,反疫苗就已存在,但這場大流行為其注入新的活力,部分原因是科學家試圖公開並即時澄清新型冠狀病毒及其影響,該病毒可以透過無症狀感染者傳播,而發現病毒主要經由空氣傳播標誌著一個轉捩點。



 



然後,多數人理所當然地歡迎救命疫苗的到來,認為這證明了科學界的敏捷性、專業性和社會價值。雖然新疫苗以創紀錄的時間問世,但它們只不過是天花和小兒麻痹症疫苗誕生以來,奇蹟般突破的醫學傳奇最新篇章。



 



但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再給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脊髓灰質炎和其他可預防的禍害正捲土重來,儘管案例還不多,但已令人警覺。更奇怪的是,許多抵制新冠疫苗的人願意求助於未經測試、毫無根據的補救措施。不幸的是,當人們開始將所有科學視為黑箱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以科學為基礎的建議不斷發展以解釋新發現時,懷疑者在他們理應看到科學方法起作用的地方,卻只看到了無能和掩蓋。



 



面對新情況,科學家的標準做法是不斷檢驗他們的理論,更新建議以反映新的事實, 即使是科學界的廣泛共識也不意味著絕對確定。疫情開始三年後,新型冠狀病毒仍未揭開所有謎團,研究人員繼續蒐集有關其突變和持久影響的證據,包括「長新冠」的現象。



 



從醫學、遺傳學到物理學和科技,多數科學進步都是實驗室數十年艱苦乏味工作的結果。進展是漸進的,一次一個實驗。 顯然,這個嚴格的、有條不紊的過程需要有更好的解釋,這是廣泛討論關於科學與科技如何影響生活和社會的一部分。



 



但光有更好的溝通還不夠。實驗室研究人員、社會科學家和其他主導思想家,還必須參與科學突破的倫理辯論——從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工具、病毒和癌症的mRNA疫苗到核融合、阿茲海默症新法療——它們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



 



建立信任需要時間,而且往往趕不上進步的速度。它需要透明度和社會各階層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當一項科學發現的好處未廣泛分享之前,或者當風險未充分披露和討論時,信任就會瞬間消失,因此關於科學和科技的討論絕不能僅限於科學家。民間社團、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的參與,對於追究科學家的責任,確保發現用於公益而非私利至關重要。



 



在紐約科學院,我們長期以來致力於讓科學更容易獲得與理解。在1980 年代,我們舉辦首批關於愛滋病的會議之一。今天,我們繼續匯集最聰明的科學頭腦,就當代的關鍵問題進行基於證據和研究的辯論。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接觸更多群眾,希望能彌合知識鴻溝。



 



我們的任務不僅是更好地傳播科學——儘管這當然很重要, 同樣重要的是,創造機會討論關於科學如何進行、科學發現如何影響社會、文化、政治和倫理。建立對科學的信任和打擊錯誤資訊,需要將大眾視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克服的潛在障礙。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Rebuilding Trust in Scienc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短期投機炒房形同詐騙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