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路敻(Corine Pelluchon)
●法國古斯塔夫.艾菲爾大學哲學教授
啟蒙運動雖催生科學理性和技術主導等思維,但也逼得人類進退維谷。如果我們不接受以生態學和生態關懷為核心的新啟蒙運動,就無路可退。
源自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摒除舊習、堅信未來有無限可能,人們開始相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宗教、禮教與自然的束縛,也相信理性思維能破除偏見和匱乏,迎來一個祥和豐饒、平等與普世人權的新的世界。
然而,20世紀的經驗表明,上述願景從多個面向來看確實值得推崇,但伴隨著深層的缺陷,並對環境退化、大規模屠殺事件都負有一些責任,人類與大自然虛假的二元破壞性邏輯持續威脅著我們的文明。
新啟蒙運動能促使人們深刻反思我們對動物和後代子孫的道德義務、改變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進而克服這種二元論視角。我們不該認為自己與大自然毫無關係,必須承認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便最尋常的舉動都可能影響深遠。
無論吃、住、工作,我們都得依賴生態系和其他生物。新啟蒙運動會創造新的社會契約,反映出對這種依賴關係的理解,例如強調保護生物圈,並為全人類與動物提供環境正義。
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就是我們與其他生物和自然界聯結在一起的脆弱環境,絕對是新啟蒙運動的核中。與其只關注人類自由,我們還必須了解物質性、被動性和相互依存性,如何影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簡單來說,新啟蒙運動勢必須以生態學為基礎。
從語源學來看,生態學(ecology)體現了希臘文的理性(logos)與居住(oikos)這兩種概念,因此生態學表示我們與他者共存。因此,我們不該將生態學簡化為對環境的關懷,像是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污染議題等;生態學也涉及社會層面,講求平等分配資源與改變生產模式;它還關注生存層面,需要深刻理解人類自身以及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地位。
人類肆意開發自然資源,又未認識生命的脆弱和有限,與生態學無法兼容;我們拒絕承認自身的脆弱與終將一死,加上工具理性思維和主宰萬物的執念,即可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行為,包括工作、繁衍後代和統治等,都變成某種形式的戰爭。除非我們充分認識自身的局限性,否則就無法限制我們的權利,屆時人類將恣意妄為。
具體而言,新啟蒙運動應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農業、農民如何使社會更關懷生態議題。啟蒙運動時期以來,人類進步僅被簡化為科技創新與都市化。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政治秩序由城邦(polis)而生;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也貶低農村生活的「愚昧」,認為無產階級創造歷史,而非放牧羊群;其他許多啟蒙運動思想家也認為,農業工作者是一個落後階層。
然而今天我們需要的道德革命可能從農村或田野啟動,雖然目前許多農民背負債務、長時間勞作、不可持續行為的影響,但也有人已經打破這套系統,正在培養新的農業模式:揚棄單一耕作制、改採作物多樣化且順應生態系的農業型態,並從集約型畜牧業轉為農場模式。他們建立全新在地模式,販售較健康的農產品,並將合作理念帶入市場,他們的努力使貧瘠、廢棄的農地重獲新生。
關懷包括我們為維持和培育生態環境所做的一切,以實現繁榮,這涉及改造鄉村與邊陲地帶。實行永續農業的農民展現對大自然與他人的深摯關愛,體現了謙和、友善與團結等必須支撐新啟蒙運動的價值觀。各國政府(以及歐盟)應該支持他們,而不是對工業化農場提供大量補貼。
不僅這些農民,還有所有冀望世界更充滿生態關懷的人們,都是新啟蒙運動的默默耕耘者和隱形先鋒。如果我們想捱過許多人所謂的全球性「多重危機」,包括氣候變遷、戰亂、債務違約等,在21世紀好好活著,那麼他們的創造力不可或缺。
(翻譯:魏子杰,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cology as New Enlightenmen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