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經濟學家視角:只接受正向歸納法訓練 激怒其他學者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2022年02月05日 07:00:00



 




羅德瑞克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家們從不憚於談論那些被歷史學、社會學或政治學等學科視為自家範疇的重大問題:奴隸制對當代美國社會有什麼長期影響?為什麼有些社區會展現出高於其他社區的社會信任度?如何解釋近年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



 



在解答上述以及其他許多非經濟問題時,經濟學家已經大大逾越了他們關注供求關係的老本行。不過這種跨越學科界限的做法可不總那麼受歡迎。其他學者會批評(而且通常是正確的)經濟學家不屑於熟悉相關學科的現有工作,還會抱怨(這再次是正確的)經濟學界那種不友善的學術文化。充斥著插嘴和逼問的經濟學研討會在外人看來更像是宗教裁判所,而不是同行交流學術成果和探究新思想的論壇。



 



然而這類緊張關係的最重要根源或許是經濟學家的研究方法。經濟學家依靠統計工具來證明某個特定潛在因素對考察目標存在「因果」作用,但這種常常遭到誤解的方法可能引發經濟學家和其他學者之間無休止且毫無益處的衝突



 



理解經濟學家研究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有助於明晰他們在分析非經濟問題時所能提供的附加價值。同樣重要的是它強調了經濟學家的方法是如何去補足(但永遠不會取代)其他學術學科中使用的替代性(而且往往是定性的)方法。



 



我們可以從因果關係本身的概念開始著手。在科學中我們可以以兩種方式來理解因果關係。要麼從一個原因出發並試圖確定其結果,要麼嘗試從結果反向確定其成因。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家蓋爾曼(Andrew Gelman)把第一種方法稱之為「正向因果推理」(從原因推導可能產生的結果),第二種方法稱為「逆向因果推理」(從結果推導潛在成因)。



 



經濟學家們癡迷於上述第一種方法——正向因果推理。他們最為推崇的實證研究就是證明某個隱含成因X所具有的一個外源性變數對考察目標Y存在可預測且統計學上顯著的影響。



 



在自然科學中,因果效應是用實驗室實驗來衡量的,這種實驗可以以物理形式分離出某些變數對考察目標的影響。經濟學家有時會通過隨機社會實驗來模仿這種方法,例如隨機給某個家庭分配一個現金補助項目——某些人獲得額外收入,其他人則沒有——以揭示額外收入的影響。



 



但更多情況下歷史和社會生活無法像實驗室那樣精確查明和測量人類境況變化的結果,於是經濟學家們只好轉而求助於富有想像力的統計技術。



 



比如說,他們可能會記錄一個外源性因素(如降雨量)與國內衝突發生率之間的統計學關聯,從而推斷出收入水準的變化(源自農業產出的波動)是內戰爆發的一項成因。請留意其中的玄妙之處:因為內戰無法影響天氣,所以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一定是出於反向的單向因果關係。



 



這種套路的研究如果操弄得好的話可以表現得無比嚴密,也會是一項重大成就——這是一個在社會科學中近乎無懈可擊的因果論斷,但卻可能會讓一個歷史學家或政治學家感到無語。



 



這是因為經濟學家的方法並未對「什麼導致了國內衝突」(反向因果推理問題)這個問題得出答案。它只是提供了其中一個成因(收入波動)的證據,而這個成因甚至可能不是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更糟糕的是,由於經濟學家只接受過正向歸納法的訓練,他們常常會把自身研究所取得的部分答案當成一個更全面的答案來呈現,這進一步激起了其他學科學者的憤怒。



 



還有其他一些伎倆會給經濟學家帶來麻煩。經濟學家在探求一項因果效應的統計學「識別」時往往不得不採用一些技術,但這些技術在解答推動該項研究的問題時要麼相對狹義,要麼會將問題扭曲成一個在某種程度上不一樣的版本。



 



在印度或肯亞等特定地區取得的隨機社會實驗成果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地區或國家。一項基於空間變數的研究設計可能無法對一個基本上隨時間變化的問題給出正確答案——當嘗試解答一個地區遭遇糧食歉收時會發生什麼時,研究中使用的特定外源性衝擊可能不具備代表性;比如相對於與降雨有關的衝擊,並非因缺水造成的收入短缺對衝突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經濟學家的研究很少能替代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工作,因為綜合性工作會考慮多種成因,權衡可能產生的各類結果並納入因果機制的空間和時間變數。這類工作更可能由歷史學家和非量化導向的社會科學家來承擔。



 



判斷力在這類研究中必然發揮較大的作用,而這又給相關結論的有效性留下了較大的爭議空間。而就算人們能夠衡量各項成因的相對重要性,也沒有任何綜合性研究能夠拿出一張完整的成因清單。



 



儘管如此,這類工作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的工作,經濟學家甚至不知道從何下手,前者提供了詳實的現象敘述並對可能的成因進行了假設,但卻不會聲稱有何確定性因果。



 



經濟學家有理由對他們統計和分析方法的影響力感到驕傲,但也需要更加自覺地認識到這些工具的局限性。最終我們對社會世界的理解會因為這兩種研究風格而變得更加豐富。經濟學家和其他學者應該接受各自方法的多樣性,而不是否定或抨擊鄰近學科的工作。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Economists and Non-Economists Can Get Alo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