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瑞克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1973年,英國經濟學家E·F·舒馬赫(E.F. Schumacher)出版了一本名為《小的是美好的》的書,主張在貧困國家使用更適合當地人口規模且資本密集度較低的技術。這本書在1970和1980年代引發了經濟學家對「適宜技術」的激烈討論。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運用富裕國家創造的新技術的能力肯定是一個重要優勢。但是由那些本身技能和資本密集的發達經濟體開發出來的技術頂多只能算是種好壞參半的饋贈。而最近由國際經濟學會(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召集的一場包含多位知名經濟學家的小組討論就表明當前可能有更多理由去對進口技術的適宜性感到擔憂。
正如牛津大學經濟學家斯圖爾特(Frances Stewart)在早前一輪「適宜技術」小組討論中所指出的那樣,東亞地區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成就似乎掩蓋了製造業可能無法在較貧窮國家創造足夠就業機會並提高生活水準的擔憂。韓國、臺灣、最後還有中國都制定了一條擺脫貧困的路徑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因為現代工業工廠將農村勞動力吸收到了更具生產力的崗位中。
但當前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運作方式已經不同於以往了。製造業技術越來越向技能密集化發展,自動化和其他形式的創新已經減少了勞動力在製造業增加值中的份額。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在小組會議上指出的那樣,全球競爭、不斷強化的企業勢力以及對資本的稅收補貼都鼓勵了替代勞動者的創新。
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可是個壞消息,因為它們的比較優勢就在於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其後果也已經在統計資料中顯現了出來。許多中低收入經濟體受到了「過早去工業化」的衝擊——相對先前那些國家,它們製造業的就業份額在尚處於低收入水準時就開始趨於平緩和下降。即使那些在工業化繼續快速發展的地方,大型現代化企業所能提供的就業增長也是相當匱乏的。
此外,阿齊默魯提出的資料顯示新技術不僅偏向於受教育程度較高者,而且偏向於擁有研究生學位的人——他們才是主要受益者。這種勞動者在低收入國家的稀缺性限制了這些經濟體吸收前沿技術的能力。同時正如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法茲利伯蒂(Fabrizio Zilibotti)在小組討論中所強調的那樣,這也造成了技術轉讓必要性和勞動力市場平等性之間的矛盾。
早期關於適宜技術的其中一個辯論中心點是生產者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靈活採用可能更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全球化和跨境供應鏈的延伸可能已經減少了實體技術所能提供的適宜範圍。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的維霍根(Eric Verhoogen)在小組會議上指出的那樣,高品質的產品通常與更多的資本和技能密集型技術掛鉤。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不可能在轉向更多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同時依然滿足跨國企業或消費者的要求。
維霍根還警告說即使在那些有一定靈活空間的地方,背離全球規範也會使當地企業陷入更為低下的技術路徑。而芝加哥大學的德蘇扎(Gustavo de Souza)最近發表的一篇博士論文就提供了一些關於這些弊端的證據。他發現巴西一項對國際技術租賃徵稅的政策方案確實降低了受影響企業中技術工人的比例,但同時也拉低了整體就業。
儘管巴西是一個擁有一定技術實力的中上收入國家,但也有理由認為其國內技術只能在有限程度上替代國外前沿技術,而一個更有希望卻也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則是將全球創新本身扭轉到更有利於勞動者的方向。
畢竟有很多來自其他領域的證據表明,創新的方向會對現行的激勵措施做出反應。比如哈佛大學的莫斯科納(Jacob Moscona)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沙斯特里(Karthik Sastry)近期的研究就展現了農業方面的生物技術改進是如何集中於解決特定的本地病原體,從而降低了這些創新在不同氣候區的轉移性。阿齊默魯指出一旦政府專案和社會壓力結合起來改變了私營部門的行為動機,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就會大幅增加。而對新軍事技術的鼓勵開發一直都是政府政策武器庫的一部分。
那麼問題就在於是否有可能開展類似工作去鼓勵更有利於勞動者的全球創新。無論是製造業中與人合作而非取代人的「協作型」機器人,還是允許教師或護士執行更熟練更專業任務的人工智慧工具,對這一概念的實證已經以各種形式存在了。而當前的挑戰就是如何依據這些例子在創新政策中體現這一新方向。
要求那些技術先進國家政府為了較貧窮經濟體的利益去重新規劃自身創新方法可能太過苛求。但是自利動機應該推動它們朝著同一方向前進,因為發達國家也在遭受著經濟不安全感、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優質崗位的消失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和政治弊病。
其含義似乎相當清晰:要讓技術的發展路徑適應社會的需求,而不是期望社會適應技術的要求,這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挑戰,也應該是發達經濟體的優先事項。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Reviv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