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
● IMF監督顧問小組成員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經濟現正以30多年來最低的速度增長,但如果中國近4000萬中小企業能夠克服資金缺乏的問題,它們就有望成為提升國家經濟活力的強大引擎。那麼數位創新者們又是否能彌補這一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呢?
中國政府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嘗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2005年以來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在努力拓寬中小企業及低收入家庭的金融服務獲取管道,包括成立800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提高銀行的中小企業年度貸款額度,還在2018年、2019年強制將中小企業平均貸款利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
但儘管實施了上述舉措,卻依然只有20%的中國中小企業能獲得銀行借款。
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小企業儘管數量眾多,但由於規模較小且地域分散,所以不容易被找到,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許多銀行無法有效針對中小企業實施基於市場的風險定價。
鑒於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生存期還不到5年,因此沒人敢斷言向它們提供貸款是無風險的。但是強制降低中小企業的借貸成本意味著銀行無法動用利率來抵消相對更高的風險,人民政府也未能提供任何補償性補貼。
雖然較大的銀行可能會使用交叉補貼(cross-subsidization)手段來應對此一狀況,但較小的銀行則缺乏這類選項,對後者來說向中小企業貸款意味著可能要承擔資產負債表受損的風險,加之銀行雇員還必須對所有不良貸款負上終身責任,因此許多銀行與其冒著擴大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不如草草應付監管要求了事。
但即便監管機構沒有刻意為中小企業降低利率,銀行也難以實施有效的風險定價。傳統的信用評分模型著眼於借款人的財務歷史和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物)以及一些隱性的政府擔保,但這些條件中小企業往往都不具備。
因此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是雙重的。
為了鼓勵銀行增加貸款,當局必須放開更靈活的貸款利率,而非強制推行會令銀行資產負債表更易受到衝擊的過低利率要求,同時銀行也需要找到對中小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有效方法。
對此有一種創新方法側重於「離線軟資訊(offline soft information)」,也就是企業家的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部分規模較小的商業銀行(例如浙江省泰隆商業銀行、台州銀行、民泰商業銀行)都已使用此一手段指導中小企業貸款。
但是中小企業風險評估的真正革命其實發生在線上。
技術平臺能記錄使用者數位足跡資料;雲端計算可實現相關資訊共用;機器學習則可以提高速度,效率和準確性。
根據中國北京大學數位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Finance of Peking University)和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研究,這類基於相關技術的信用評分模型在預測中小企業貸款違約風險方面比傳統銀行模型表現更佳,原因至少有三點。
首先,新模型涵蓋了比資產負債表資訊更穩定的行為變數和網路指標;其次它們使用部分即時交易資料(包括現金流量、商業環境)來代替那些遠遠缺乏時效性的財務指標;第三就是與銀行的傳統線性模型相比,機器學習可以更佳捕獲各變數間的非線性交互關係。
數位技術的「長尾(long tail)」本質也提供了額外的優勢。
一旦平臺成功建立,服務其他客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中國兩家主要移動支付提供商:阿里巴巴的支付寶(Alipay)和騰訊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各自都已擁有約10億的用戶。
同時數位技術的運行速度顯然也更快。
率先採用這種方法的網路銀行:微眾銀行(WeBank)、網商銀行(MYBank)、新網銀行(XWbank)幾乎都能在收到貸款申請後的短時間內處理完畢。
網商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開發了一個所謂「310」模型:填寫線上申請表的時間不超過3分鐘;一旦獲得批准,這筆錢將在1秒鐘之內存入借款人的支付寶帳戶;整個流程的人工干預為0。
借助數位創新,上述3家銀行儘管各自僅約2000名員工,每年卻可發放約1000萬筆的中小企業或個人貸款,而且不良貸款率始終維持在1%左右。
無可否認,在這個領域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首先是資料的不平等現象。
但相對於使用更多不同類型資料的網路銀行而言,那些僅關注過往財務記錄的傳統銀行因此所受到的束縛會更大,微眾銀行較依賴社交媒體資料;網商銀行大量依據電子商務記錄;使用開放銀行系統的新網銀行則從其他技術平臺獲取資訊,因此,一個沒有信用記錄的人依然有機會通過自身各種資料(例如社群媒體記錄)獲得資金。
對於那些完全缺乏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的客戶來說,網路銀行也一直在開發各類能建立足跡的策略,例如網路銀行會在無需任何網路資料記錄的情況下向借款人提供一小筆貸款,隨著借款人逐步償還貸款並與銀行發生往來,他或她也同時建立了自己的數位足跡。
一直以來,中國都意識到增加中小企業融資管道的重要性,如今網路銀行正在提供實現這一願景所需的相關解決方案。
這不僅可為經濟成長、創新帶來福音,還可以實現更廣泛的金融包容性,更將惠及中國以及世界更廣大地區。
(原標題為《China’s Digital Revolution in Bank Lend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