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病毒視角:流感病毒在鈔票活17天 數位支付將站上主流



 




布勞恩斯坦



• 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拉博爾



•德意志銀行宏觀戰略研究員





席爾瓦



• 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員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實體貨幣交易可能傳播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世界各國被迫重新思考現金的使用方式。事實上,這場疫情或許最終變成讓數位支付完全納入主流的催化劑,而毫不意外地,數位支付行業也早就在關注這場危機所帶來的機會。



 



中國方面,政府至少短期內已開始消毒鈔票,甚至是銷毀,以減少病毒傳播。香港《南華早報》的一篇報導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在廣東省的一家分行,正在銷毀可能在高風險環境(例如醫院和食物市場)流通過的鈔票。由於擔心在亞洲受污染的貨幣回流美國,美聯準也已對來自該區域的美元鈔票啟動「隔離」檢疫措施。



 



考慮到流通中的貨幣確實可以就像蚊子那樣,當作傳播病原體的媒介,這種行動或許是合理的。正如有研究發現,人類流感病毒可以在鈔票上存活,並具有達17天的傳染性。因此假設實體貨幣在病毒傳播中發揮作用也不無道理。



 



無論如何,許多國家都將考慮是否對貨幣消毒、銷毀和重新印製,但不管最終決定為何,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新型冠狀病毒將加速年輕人口轉向使用數位支付,特別是在亞洲(尤其是中國)。這種趨勢原本已經非常明顯:截至2018年底,中國約有73%的網路使用者使用過線上支付服務(在2008年時只有18%)。



 



年輕人一般都樂於接納各種新科技,而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結構則比歐美年輕得多。此外中國政府也正積極推進網路銀行基礎設施建設,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很少採用這種從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因此在採用數位支付方面也落後於亞洲各經濟體。



 



而西方國家採用率降低也有內部和結構上的原因,例如歐洲就沒有任何涉足數位支付領域的大型技術或金融企業,以至於歐洲消費者和企業必須依靠大型美國公司提供的服務——Apple Pay,Google Pay,PayPal等。另外,由於擔心會將數位經濟中的關鍵部門拱手讓給美國科技巨頭,歐盟一直在採取一種更緩慢也更謹慎的手法,也偏愛那些對歐洲金融交易基礎設施破壞最小的變革。



 



此外文化習慣也減緩了西方的變革步伐。尤其是美國和西歐人都比亞洲家庭更依賴現金。根據德意志銀行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已開發經濟體中有1/3的受訪者認為現金是他們最喜歡的付款方式,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現金會永遠存在。而在改變這種根深蒂固文化習慣的同時,又得避免招致公眾反對是需要時間的。



 



即便如此,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性傳播可能正將世界推向支付處理方式的轉捩點。雖然目前預測會發生何種變化還言之過早,但可能會出現一種方案,解決不同國家背景、支付基礎設施和人口構成下的特定挑戰,比如瑞典最近發布的電子克朗(e-krona)這類數位貨幣就是其中一個有前景的現成範例。



 



而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及商家越來越接受非現金支付外,還有其他原因可能促使人們轉向數位支付。上述的德意志銀行調查也發現,便利性在人們選擇數位化方面時是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電子錢包本身免費而且很容易取得;轉用數位話還可以追蹤支出和管理預算;在安全方面,出門不帶現金也降低了被搶劫的機率。



 



無可否認,目前的危機還不至於讓中國以外的許多國家開始消毒、銷毀和重印貨幣。 但正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發表的一篇評論中警告的那樣,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演變成一場百年一遇的疫病大流行,而這個百年一遇的病原體必然需要百年一遇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在此,一個明顯的著手點就是加速向數位支付前進的必然轉型。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OVID-19 Cash Ou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