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比特幣視角:病毒危機後經濟重建 必須給加密貨幣空間

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    2020年04月27日 07:00:00



 



 



 




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



 



• Coinbase共同創辦人




 



 



儘管在全人類都動員起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之際,人們不免也會設想,危機後的世界將有何改變。



 



隨著企業試圖快速適應社交距離下的新世界,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加速了數位化交易(digital commerce)本已無可攔阻的趨勢。這股潮流也包括現今廣泛流通的數位貨幣,在消費者的金融和隱私方面,提供更穩固的保障。



 



整個20世紀中,加密技術多半是國家因應安全所需的特權。



 



密碼系統幫助盟軍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在冷戰期間保護了秘密通訊。出於國家安全考量,美國直至1992年才允許輸出加密技術。這也是為何加密通訊尚不普遍,且任何使用它的人,都被認為是心懷不軌。



 



但自1990年代起,網路企業家便呼籲,希望將加密技術引進電子商務。



 



他們認為,為了保護客戶之信用卡號、密碼和其他線上輸入的資訊,加密技術是不可或缺的。事實證明,在(以信任及合作為基礎的)學術研究室中誕生的加密技術,雖然保障了人們的資訊安全,卻也成了犯罪集團的得利工具。



 



最初,美國政策制定者和執法機構反對這股推廣加密技術的勢力。在他們眼中,個人隱私也意味著恐怖分子、毒販及洗錢者的隱私。



 



正如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局長弗里(Louis J. Freeh)於1994年對美國國會所說的一樣,讓美國政府持續擁有攔截網路通訊的能力,是「當今人們在執法、公共及國家安全上所面對的首要課題。」



 



人們對於「端到端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的看法眾說紛紜。但重要的是,1990年代以來,消費者的期望已然改變。現今絕大多數的網路信息都經過加密,而大部分人也已習慣成自然,在輸入敏感資訊前,一定得先在瀏覽器中找到代表「輸入密碼」的「上鎖」圖示。



 



諸如WhatsApp、Telegram、iMessage及Signal等流行應用程式,都已將第三方無法追踪私人訊息的方式普及化。



 



但在生活中,有一個領域的隱私卻尚未被納入規範:人們的個人金融資訊。法律規定,金融公司必須收集客戶大量的個資,而這些資訊終將被存於線上資料庫中,成為駭客眼中誘人的目標。



 



2017年,信用評等公司(credit rating firm)「易速傳真」(Equifax)透露,一宗個資外洩的案件,已導致超過1.47億消費者的敏感資訊外流,這個數字約等於美國一半的人口數。



 



類似事件亦發生於2013年,當時的駭客成功獲取了數千萬塔吉特百貨(Target)客戶的姓名、信用卡號及其他信息,震驚全球。



 



幸運的是,防範措施即將產生。加密貨幣的出現,有望創建一個更開放的金融系統,不僅全球適用,還能即時完成資金移轉,並以更低的成本,給予消費者更安全的個資保障。



 



比特幣(Bitcoin)剛開始流行時,許多人將其誤認為匿名貨幣。實際上,這種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利用公共分類帳(public ledger)來記錄每筆數位交易的數字。因此,區塊鏈分析公司也和執法部門合作,協助其追查那些自認已銷聲匿跡的犯罪分子。



 



此外,諸如Coinbase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都已建立強大的反洗錢及客戶盡職調查(know-your-customer,KYC)系統,可與任何實體金融機構匹敵。



 



近期幾個加密貨幣技術的發展,有望將消費者的隱私保障,提升至更高的水平,然而,這也勢必引起爭議。



 



首先,「匿名幣」如Zcash及Monero,制定了新的加密貨幣協議,使每筆交易都難以追踪。其他加密貨幣也想有樣學樣,甚至連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也透過其位於區塊鍵Quorum的加密貨幣JPM Coin,探究私人交易的領域。



 



這有點像是網頁的全球標準,從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到超文本傳輸安全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HTTPS)的轉變:它使消費者了解,他們的個人資訊是在默認的基礎上受到保護。



 



其次,現今所謂的非託管式加密貨幣錢包(non-custodial cryptocurrency wallets)使客戶不必依賴第三方,就能儲存自己的私鑰(private keys,可藉此移轉資金)。



 



藉由不實際儲存客戶的資金,非託管式錢包業者旨在將自己定位為軟體公司,而非受法律規範的金融機構。以往,操作非託管式錢包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術,因此使用者不多。



 



然而,就像加密通訊程式一樣,非託管式錢包在大眾市場中亦逐漸普及。



 



毫無疑問,這些創新使銀行、監管及執法機構感到震驚。但是,正如早期的網際網路需要加密技術來實現數位化交易,加密貨幣也需要隱私的保護,才能完全發揮其效能。無論是為了防堵專制政權、資訊採集者或是犯罪分子,一開始就避免收集各種個資,就是確保敏感金融資訊不外流的最佳對策。



 



提升消費者的金融保障並不等於縱容犯罪分子。從傳喚並訊問加密貨幣交易所,到檢核加密貨幣對法定貨幣的進出轉換(這可能仍窒礙難行),執法機構可以各種方始監督加密貨幣的使用。



 



此外,無論消費者使用的是匿名幣還是非託管式錢包,這些交易所仍將被視為金融服務的範疇。



 



眼見美國從領先全球的網際網路公司獲益匪淺,許多國家正努力吸引下一代的加密貨幣公司。對於試圖發展加密貨幣產業的國家而言,最好的方式依然是在執法、網路安全、隱私、創新及經濟競爭力間取得平衡。



 



自由社會中的消費者,永遠會要求並期望保有合理範圍內的隱私,在金融活動上也不例外。幸運的是,加密貨幣能夠解決金融服務業中一些最棘手的問題。



 



在新冠病毒危機後經濟重建的同時,人們也必須給予這些技術發展的空間。



 



 



 



(翻譯:陳懷玉,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ryptocurrencies’ Time to Shin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