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尼爾
● 英國前財政大臣
● 高盛資產管理前董事長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
自從西方國家中央銀行紛紛於1990年代初開始設定通貨膨脹目標以來,部分經濟分析家(尤其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布里坦(Samuel Brittan))卻不斷呼籲,將現價GDP(nominal GDP)作為目標才是更好的做法。
作為衡量經濟體中所有產出或支出的數值,現價GDP體現了一國實際經濟產出與相關價格、成本的結合。
在那些支援設定現價GDP目標的人看來,通膨這類的消費者價格目標過於狹隘,對央行所服務的社會作用不大,從澳洲儲備銀行到美聯儲(Feds)的各大央行,確實也在使用與實體經濟掛鉤的額外目標,來作為通膨目標體制的補充,例如美聯儲明確承諾在實現價格穩定的同時追求充分就業。
但那些確立正式通膨目標授權的央行中,全面的現價GDP目標設定始終受到抵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人們普遍認為在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影響存在延遲的情況下,設定現價GDP目標將產生過度反應。
由於未能涵蓋停滯時間,此舉可能導致通膨失控,但這種假設其實是1990年代初期的產物,當時的貨幣政策還遵循著數十年前的傳統,允許出現長達2年的滯後效應。
其次,過去的GDP資料要等到計算後數周(甚至數月)方才發佈,這限制了對這些資料的使用,因為已失去了時效。
但這種論點,即便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危機爆發前都已毫無討論意義。
今時今日的資料分析已獲極大改進,部分國家的每周GDP估算值非常準確,還有眾多專業預測者不斷發佈各式各樣的其他指標,即使按周來計算GDP,也已非難事。
但更重要之處在於,央行其實一直未能實現通膨目標。
在過去20年的日本、2008年以來的大多數西方國家,持續低迷的通膨,不慍不火的成長、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狀況,不僅削弱了中央銀行的信譽,更引發人們對央行是否仍在發揮作用的質疑。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來襲,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
在對(2020年)首季GDP進行初步估算後,許多國家的數字都比預期要差,令人憂慮第二季的資料是否會更加慘不忍睹。
正如許多評論員指出的,因封鎖措施導致的經濟活動下降,恐已引發自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收縮,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市場分析師警告,這次衰退後的任何經濟復甦都是微不足道的。
這種擔憂雖然無可厚非,但卻不一定正確。
世界各地的央行已打破一切桎梏,幾乎拿出了所有可以想像的政策防止經濟陷入困境,但在涉及到長期(經濟)復甦時,也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考慮政策目標,畢竟,基於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統通膨目標設定,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發揮任何作用。
相比之下,現價GDP的目標設定當前就變得特別有用,而且在宣導者長期鼓吹的那些好處外,還增添了其他優點。
首先,在英國這類由國家政府決定央行設定目標的國家中,基於2021年和2022年現價GDP趨勢的新目標,可以為經濟復甦直接提供動力。
在正常時期,如果英國的長期年度增長潛力為2%,那麼設定2%的通膨目標和4%長期現價GDP目標是大體合理的。
但在疫情後的復甦中,英格蘭銀行可以將現價GDP目標設定為14%以增加出現V形復甦的可能性(幅度與衰退同樣劇烈)。
儘管央行無法保證必定實現這樣的結果,但從政策上,確為盡一切努力支撐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各級市場、經濟參與者都已留意這些資訊。
同時,當前各國財政當局都已開始放水了(我認為這是適當的),政府債務正爆炸式地膨脹到3個月前無法想像的水準,透過設定現價GDP的目標,各國央行提供了一個可管理債務的新框架,並為未來預算決策提供支出削減、稅收增加的額外資訊。
正如最近提出的,股票市場可能比外界更清楚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將如何發展,如果央行能轉向以現價GDP為目標,投資者也就有理由期待看漲了。
(原標題為《It’s Time to Target Nominal GDP》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