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納斯
•《最後的警告》作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已讓全球逾54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感染,疫情仍持續肆虐。
古諺云「禍兮福之所倚(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筆者也無意對這場人類悲劇輕描淡寫,隨著封鎖的逐漸解除,若人們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疫情可能成為人類因應氣候變遷這一更大挑戰的救命浮木。
新冠病毒出現前,全球已不寄望巴黎協定的目標能夠實現,即將全球暖化幅度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的1.5℃至2℃。相反得,看上去世界還將變熱3℃至4℃。
這將是一場地球的災難。
人們將因暖化失去全部珊瑚礁、大部分熱帶雨林,許多人口最密集地區將變得奇熱無比,糧食產量暴跌、世界主要糧倉歉收,因而造成饑荒。
但如今,所有這些都不再是定數。
新冠病毒迫使人們封鎖經濟,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暴跌,人們都看到了證據,天空變得更藍了、城市擺脫了霧氣、步行和自行車代替了污染嚴重的汽車。
科學家估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降幅可達7%,只要保持這個降幅,就可以讓世界實現降溫1.5℃至2℃的目標,這反過來又將拯救珊瑚礁和雨林,避免全球難民危機,防止海平面上升,讓北冰洋冰蓋(the Arctic ice cap)基本保持封凍。
但雖說新冠肺炎給了人們意外的拯救氣候機會,但顯然不可能永遠保持封鎖。
目前,數百萬人無法工作,延長經濟關門將給民生帶來災難性後果,大部分代價將降臨在窮人身上。
幸運的是,吾人所面臨的選擇不是經濟崩潰或氣候崩潰。
幸運的巧合是,世界急需投資數兆美元進行去碳化,全球經濟同樣急需巨量刺激讓人們回歸工作。
為了給前述措施提供融資,美英等國應該發行50年甚至100年期的長期政府債券,部分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券利率目前位於負區間,國庫可以以極小的短期成本籌集巨量資金。
因為當前通貨緊縮風險遠大於通貨膨脹,透過發債創造額外貨幣,將有助防堵潛在的經濟蕭條。
可能會有人出於道德原因反對政府借錢,讓子孫後代償還,但發行長期公債因應文明挑戰,並非史無前例。
例如,英國直到2014年才償清了最後一筆的一戰債務,今天的英國公民比一戰一代人均富裕5倍,假定經濟成長能夠在保持到22世紀,那麼我們的後代情況將變得更好,從而緩解未來債務的負擔。
童貝芮(Greta Thunberg)和全球數百萬年輕氣候鬥士試圖用道德說服當代領導人認真對待子孫後代的利益,這是絕對正確的。
但現在,下文要談談錢。
解決氣候變遷需要巨額資本投資。首先,確保21世紀下半葉氣候宜居,需要充分推廣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讓他們取代石化燃料,成為主要的初級能源提供者。
此外,人們需要生產液體燃料,最有可能是氨、合成碳氫化合物,實現航運、航空和煉鋼等工業流程的去碳化,產量規模甚至比電能還要大。
先進模組化反應堆(AMR)的新一代核技術將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主要基礎設施投資天然是長期項目,資本成本必須降低才能讓清潔技術能夠與石化燃料競爭,政府可以以比私人企業低的利率借貸所需資金,由此產生的投資將產生數百萬就業職缺,補充骯髒工業所喪失的職缺,同時有助輔助疫情後的全球經濟復興。
英國政府已發行了價值729億英鎊(約合新台幣2兆6890億元)的50年或以上期限債券,它們將於2055年陸續到期,英國和其他國家可以發行50倍於此數目的債務(即3兆至4兆英鎊)到21世紀下半葉即可贖回,為克服氣候挑戰所需要的投資提供資金。
如此長期的債券可以成為退休基金、長期投資者的安全資產,也為它們提供一條永久脫離石化燃料之路。
畢竟,在危害不斷升級的世界裡沒有「安全」資產。
我不是建議政府投入無限金融支持清潔科技,相反的,挑戰在於降低清潔科技的成本(就如太陽能取得的成功),實現這一點需要研發和大量早期佈局,直到清潔科技變得比石化燃料便宜,能源轉型也能自我持續。
新冠肺炎讓氣候、經濟議題前所未有地匯流一起,如果抓住這一歷史性機會,子孫後代必定將2020年銘記為人類戰勝疫情、拯救地球的一年。
(原標題為《Saved by the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