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環保視角:新冠肺炎是已知風險 決策者選擇性忽略

杜爾(Jacob Duer)    2020年07月12日 07:00:00



 



 



 




杜爾



 



● 終結塑膠廢物聯盟執行長




 



 



無可否認,一次性塑膠(single-use plastic)始終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疫情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對前線醫療衛生工作者而言。



 



促使人們遵守社交隔離規則、借助一次性塑膠產品可將基本商品(尤其是食品)送到民眾家中,還有助於圍堵病毒感染,由於擔心病毒會粘著在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和購物袋上,人們以一次性塑膠製品取代了它們。



 



但廣泛傳播的醫療廢物塑膠袋在醫院門外堆積如山,以及用過的個人防護設備漂浮在沿海水域,再被沖上全世界海灘的景象,再次顯示了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陰暗面。



 



如果人們不能保持足夠的謹慎,疫情流行期間的短期思維可能導致未來更大規模的環境、公共衛生災難。



 



毋庸置疑,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塑膠廢物的大規模擴散及對世界水道的污染,已成為越來越多世界民眾關注的重點,而決策者、企業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敦促採取行動。



 



部分國家、地方政府對一次性塑膠製品實施了稅收禁令(儘管他們的承諾並沒有全部兌現),大型企業也投資了對環境更加友善的包裝材料。



 



但現在,新冠肺炎危機可能停滯,甚至逆轉這樣的進展。



 



初步資料令人震驚,儘管準確瞭解危機期間額外產生了多少塑膠廢物還需要時間。



 



中國生態與環境部估計,武漢醫院在疫情爆發高峰期每天產生高達240噸以上的垃圾,正常情況下僅40噸。



 



基於上述資料,據弗洛斯特&沙利文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預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美國在短短兩個月內可能會產生一整年的醫療廢物量。



 



類似的廢物增加同樣可見於普通民眾。



 



中國的口罩每日生產量在2月激增至1億1600萬個,比1月高出12倍,疫情爆發高峰期間,每天僅從公共垃圾箱中就能夠收集數百噸的廢棄口罩;有多少口罩被丟棄在家庭垃圾系統中,目前尚不清楚。



 



根據泰國環境研究所統計,由於家庭外賣量激增,塑膠廢物已從每天1500噸增加到6300噸左右。



 



令局面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居家令、社交隔離的規定,許多廢物管理服務並未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美國,路邊回收垃圾車已在許多地方暫停使用,其中包括(佛州)邁阿密(Miami)的戴德郡(Dade)和(加州)洛杉磯(Los Angeles)的部分郡縣。



 



在英國,街頭亂丟垃圾(也就是非法廢物處置)的現象在疫情期間已增加了300%左右,在部分國家,正在宣導創新回收並利用廢棄塑膠的公司報告,透過廢棄物流所收集的廢棄塑膠減少,表明越來越多的塑膠正遭到填埋、或拋棄到環境中。



 



新冠肺炎危機期間,保護弱勢群體、確保醫療工作者掌握安全展開工作所需的支援和工具、防止醫療衛生體系不堪重負,同時避免爆發額外感染潮,都屬重中之重。



 



但在滿足前述必要條件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祖人類所面臨的其他更大、更長期的挑戰,包括過度產生塑膠廢物所帶來的環境和公共健康風險。



 



首先,從製造到零售企業,整個塑膠價值鏈上的公司均應透過擴大和加快終結塑膠廢物的努力,來證明對公共健康和福利的承諾,那些透過站出來助力創建迴圈經濟,直接面對環境管理挑戰的企業,未來都將獲得豐厚的公眾信任和盈利回報。



 



就政府本身而言,必須認識到廢物管理行業、從業人員在朝著永續性未來過渡期間,會發揮關鍵作用,並以此為依據分配2019年對抗新冠疫情的支出。



 



上述工作將推進多重永續性發展目標,包括永續性發展目標第11條(呼籲城市確保進行有效的廢物管理)、永續性發展目標第12條(通過預防、減少、回收和再利用等手段來減少廢物的產生)以及永續性發展目標第14條(減少各式各樣的海洋污染狀況)。



 



但政府不能總是獨自完成任務。



 



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廢物管理基礎設施根本不存在、或破敗不堪,而苦苦掙扎,隨著新冠肺炎危機凸顯了合作的必要性,現在是時候改變了。



 



隨著全球經濟準備恢復重啟,援助機構、發展銀行和非政府組織應投資建設有效的廢物管理系統,除了有助將塑膠廢棄物阻擋在海洋之外,這樣的系統還可以提供體面的工作職缺,並改善生計,從而帶來長期更強勢、也更永續性的經濟發展結果。



 



人們往往只用突發事件來形容新冠肺炎病毒。



 



事實上,有人認為它其實是一種已知風險,只不過被決策者選擇性忽略了,放任眾所周知的威脅繼續發酵,是最不應當做的,在涉及塑膠廢物的問題上,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清晰且洪亮地敲響了警鐘。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Plastic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