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
• 哈佛大學教授
• 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國防部助卿
•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與巧實力(smart power)論述
美國總統拜登在首次國會演說中警告,中國致力於成為世界第一強權。但拜登也宣稱未來不屬於獨裁政權,而是掌握在美國手中。若處理失當,中美強權爭霸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但只要手段足夠高明,來自中國的競爭也許能為美國帶來正面效果。
拜登的中國政策成功與否部分取決於中國配合度,但也得依靠美國本身做出改變。維持美方科技領先至關重要,所以政府需要在人力資本和研究開發上大量投資。對此拜登已經做出承諾。同時,美國也須面對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跨國界威脅。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已超越1945年後美國所有戰爭殉職者的總和。美國會需要中國等國家合作以應對困境。
在艱難的挑戰面前,拜登選擇將中美競爭視為激勵美國加倍努力的警訊。國會演說中,拜登僅提及小羅斯福總統(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和經濟大蕭條,避開誤導性的冷戰言論,但當前情況確實與1950年代更相似。當時蘇聯搶先送第一座人造衛星上太空,美國艾森豪總統(President Dwight Eisenhower)藉機刺激國內在教育、基礎建設和新科技等方面的投資。美國可以仿效過去做法嗎?
中國實力正在增長但存在顯著的弱點,美國則有重要的長期優勢。就地理而言,美國周圍不是海洋就是友邦,但中國與印度、日本和越南都有領土爭議。同樣地,美國是能源淨出口國,而中國依賴跨印度洋的石油進口。美軍在印度洋有重要海軍部署,所以中國並無優勢。
除此之外,美國擁有眾多全球金融機構,且美元具國際領導地位,因此美國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可以支配。中國雖然企圖擴大全球金融影響力,但可信賴的準備貨幣取決於貨幣可兌性、雄厚的資本市場、政府可信度和法治社會,而中國樣樣都無。在人口結構上美國也更勝一籌,因為美國勞動人口正在增加,但中國已經開始衰退。
美國也處在各項關鍵性科技的前線,而且研究型大學霸佔全球高等教育的前端排名。與此同時,中國大量投資研究開發(R&D),目前已經在某些領域有出色的競爭力。中國計畫在2030年前成為世界人工智慧的領頭人。機器學習是通用技術的重要部分,所以中國在人工智慧上的進展意義尤為重大。
此外,中國的科技水準已經遠超單純的模仿階段。川普政府做了正確的決定,對中國竊盜與強制傳輸智慧財產以及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制裁。但若要真正應對中國科技上的挑戰,外部制裁效果有限,只能仰賴內部實力提升。
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持續成長的情況下,美國本世紀前期只會占全球經濟25%以下。此外,其他強權興起會阻礙提供全球公共財的集體行動。儘管如此,在未來的幾十年間,沒有國家會在整體權力和資源上取代美國,連中國也不可能。
亞洲經濟飛速成長,故國際權力分佈有往亞洲橫向轉移的趨勢,但亞洲內部也有一套權力平衡關係。中國的勢力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抗衡,其中美國也扮演重要角色。只要美國鞏固同盟關係,中國就不太可能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更遑論稱霸世界。
不過拜登的難題不只是與中國競逐。如同美國科技專家丹澤(Richard Danzig))所述:「21世紀的科技無論是分佈還是後果都影響全球。任何一國意外產生的病原體、人工智慧系統、電腦病毒和輻射都會波及到世界其他國家。」因此,丹澤說:「為了調節無數共同威脅,我們必須建立共同授意的報告系統、合作管理機制以及共同的意外處理計畫、常規和條約。」
在某些地區,美國單邊領導可以解決大多數公共財問題,如美國海軍在南海執行海洋法並保護航行自由。但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新興跨國威脅需仰賴多國合作才能成功。美國領導力固然重要,但溫室氣體和病毒不會理睬邊界管制或武力威脅,所以單打獨鬥並不能解決問題。
從生態相互依存的角度看,權力是正和關係。因此美國不能只考慮如何壓過他國,更要思考自身權力與他國如何互助。在許多跨國界議題上,助漲他國權力反而可以幫助美國達成目的;中國提高能源效率、排出較少二氧化碳可以讓美國受益,所以美國在與之競爭時也應保持合作。
有些人擔心中國會把合作對抗氣候變遷當作條件,換取美國在傳統競爭領域內退讓。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喜馬拉雅山冰河融化、上海洪災等氣候災害也會對中國帶來慘痛損失。即使中美關係因人權問題而十分緊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參加了拜登上個月的全球氣候峰會,可見氣候對中國的重要性。
拜登的中國政策成功與否,關鍵指標是兩大強權是否能夠在生產全球公共財上合作,而在其他領域裡競爭。中美關係是「合作型對手」,競爭方法須同時照顧到矛和盾。這會是個難題。
(翻譯:黃雨虹,責任編輯:張育軒)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