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被爆料論文造假 中研院學者反控PubPeer公信力不足

張若瑤    2016年11月29日 22:21:00

現任中研院研究助技師徐翠玲博士,身為與台大校長楊泮池和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共同掛名」的論文作者之一,針對「PubPeer」網站爆料其團隊論文涉嫌造假挺身回應,「這些都是惡意攻擊,我們並沒有得到任何公開澄清的機會。」徐翠玲博士接受《上報》獨家專訪時氣憤表示,「PubPeer是一個匿名的網站,毫無具公信力的審查機制。」她反問這些質疑不知是在針對人還是論文。




 



PubPeer認可的匿名論文審查人「Peer 1」,22日在網站上截取呈現實驗結果的部分圖表,以紅色框線區隔並加上紅字標記,質疑這張圖表是由相同的影像,刻意強化對比後,所重複拼湊出的結果,「那些影像太清晰、一致,以至於不可能是真的,尤其是每一欄(影像)來自於不同的細胞。」「Peer 1」還特別呼籲,「作者應該提供原始圖像以及合理的操作方式。」



 



「Peer 1」這項深具暗示性的指控,在「PubPeer」網站上引發熱烈討論,其中一位審查人「Peer 10」第一時間就跳出來駁斥,「它們並不一樣,你能解釋為什麼會認為它們一樣嗎?你不能沒仔細閱讀論文,就躲在螢幕後面發出指控!」另一位無帳號的匿名者也接著表達意見,「它們很相似,但並不相同。」



 



而「Peer 15」則是隔空對作者喊話,認為他們應該趕快出來回應,「保持沉默只會引發更多惡意的討論。」



 




4天內出現59則回應,引發學術圈震盪。




 



當然也有看法比較傾向「Peer 1」的表態,點名其他留言者不要一直在言語上互相攻擊,「Peer 21」認為,是前中研院長翁啟惠的一些醜聞,損害了翁在學術上的可信度,導致同儕間開始質疑翁所參與的研究,「我們都知道,將原始數據公布,才是阻止任何懷疑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審查人彼此互動頻繁的過程中,此篇論文的研究團隊,也以他們的共同帳號「Peer 14」貼出原始數據,解釋團隊是如何操作這個實驗,並且澄清「圖像的部分沒有任何重複。」



 



截至26日凌晨12點18分,短短4天內,「Peer 1」所提出的貼文下方,就出現了59則相關回應,讓國內學術圈出現了不小震盪。



 





圖左為研究團隊以帳號「Peer 14」所提供在「PubPeer」網站上的原始圖表,藍色數字為本報標記的序號,根據徐翠玲博士的說法,這是由9根試管,在不同ATP酶濃度下,所操作的同一個流程。圖右紅框與紅字部分,則為審查人「Peer 1」所提出的質疑。(合成畫面/圖片:取自PubPeer網站)


 



關於「Peer 1」的質疑,徐翠玲博士在接受《上報》採訪時解釋,團隊所採用的是「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我們以具特異性抗體來偵測單一蛋白質,所以影像才會看起來清晰又乾淨,而且從原始圖檔上也可以證明,被紅框刻意標記出的樣品,左半邊與右半邊是在同時被偵測的。」



 



徐翠玲博士也提出她對「PubPeer」的疑問,「這是一個匿名的網站,沒有真的具公信力的審查機制,也不具學術上的代表性,我們不清楚這些匿名者是在評論人還是論文。」



 



語氣中略帶無奈,徐博士認為,公開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研究,都是具名且經過嚴格審查的,如果對這些內容有想法,應該先詢問作者,或寫信給通過審核的雜誌社,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程序,「但是我們團隊至今,都沒有收到任何一封對於論文內容有疑問想討論的信函,而刊登論文的雜誌社,也沒有因為這些匿名攻擊,來再度審查我們。」



 




公開發布的研究,已通過國際性期刊嚴格審查。




 



對於《上報》在11月24日所報導的〈生醫界崩盤 楊泮池論文造假案向上延燒到翁啟惠〉,徐翠玲博士表示很詫異,因為這些惡意的指控,並沒有給認真做研究的團隊一個澄清的機會,「我們只是想不具情緒性的去回應這些批評。」



 



在《上報》當天的這則報導下方,網友也提出了一些看法,質疑「PubPeer」網站的代表性。Elate Huang表示,「這個圖檢視過應該是沒問題的」;而YiTing Wang則更直接的批判,「PubPeer就是提供一個可以匿名惡意攻擊的網站」;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來自學術圈的惡鬥,Yo Ting Yang分析,「很明顯本篇是來自中研院不具名的人士爆料。」



 



徐翠玲博士認為,這篇被控訴疑似造假的論文《唾液酸化對表皮生長因數受體磷酸化的影響及對酪氨酸激酶抑制的阻抗》(Effect of sialylation on EGFR phosphorylation and resistance to tyrosine kinase inhibition),對於台灣的醫療,其實是給予了往前進步的貢獻,並在治療肺癌細胞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台大論文造假事件引發「學術倫理」爭議,意外扯出國衛院副研究員蘇振良與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2人,各自與楊泮池「共同掛名」的論文,也被質疑圖片有造假的問題。(合成畫面/圖片:葉信菉、李隆揆攝、取自PubPeer、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中國醫藥大學全球資訊網、Taiwan Today)


 



延伸閱讀:編輯室報告》誰該為台大論文造假事件負責?



 



辛苦的過程沒被看見,還無端捲入學術圈的糾紛,徐翠玲博士有些委屈,特別講述團隊當初執行這項研究的目標,「病人在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就會有抗藥性,一開始會感覺似乎能夠治好,後來卻又有復發的狀況產生,這樣的案例,尤其在亞洲和台灣特別多,本篇論文是對有抗藥性的肺癌細胞,提供了另一種治療方向。」



 



而《上報》於11月28日周一晚上所發布的「編輯室報告」,爬梳「台大論文造假事件」從11月初爆發至今,《上報》對於整起事件脈絡與發展動向的21篇報導,內文再度提到有消息指出,台大校長楊泮池與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共同掛名「通訊作者」的論文,被國外知名網站「PubPeer」爆料涉嫌做假,文章一出,再次掀起中研院內的爭論。



 



中研院於隔天,29日周二上午主動與《上報》編輯室聯繫,表達對於被捲入風波感到不平,並對《上報》在11月28日的〈編輯室報告 誰該為台大論文造假事件負責?〉及11月24日〈生醫界崩盤 楊泮池論文造假案向上延燒到翁啟惠〉兩則報導中,點名兩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及《藥物化學期刊》的論文圖片有造假之嫌,提出了官方回應,「針對相關圖片的質疑,在網站上已經受到眾多討論者反駁。論文研究團隊強調,兩篇論文皆保有原始圖檔,可供公正第三方查證,證明並非造假。」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 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 %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