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用一枝筆保全《兒子的大玩偶》的記者

趙雅芬    2020年09月02日 11:40:00

昨天是記者節,在台灣戒嚴時期,曾有一位正義、勇敢的記者,孤身用一枝筆對抗當時國民黨文工會的電影審查制度,挽救了導演萬仁拍攝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這位記者是當年《聯合報》電影線記者楊士琪。此事件掀起台灣電影界著名的「削蘋果事件」,也促成日後「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的誕生。



 



導演柯一正昨天在臉書回憶此事寫道,按照當時文工會的意見,「兒子大玩偶」其中一段萬仁執導的「蘋果的滋味」可能修剪到只剩幾分鐘,讓當時擔任中影企劃及編劇的吳念真在會議中氣到哭著衝出門外。





楊士琪在聯合報影劇版舉發這事件,接著《工商時報》的陳雨航和詹宏志也大篇幅報導這事件,中影軍人出身的明老總(明驥)挺身相救,才修了小片段讓影片順利上片及參加國際影展。這就是戒嚴時期著名的「削蘋果事件」,也是當年電影圈爭取言論自由、藝術自由的一次強大抗爭。



 





《兒子的大玩偶》是台灣新電影的濫觴。(圖片摘自網路)


 



臉書「藍色電影院-影音館」日前刊登「削蘋果事件」的始末。經作者授權,全文如下:



 



Once upon a time



 



台灣有過這樣一位記者



 



在那個,黨部可以影響報社任免總編輯的年代



 



她用一隻筆



 



挑戰了國民黨文工會



 



她用一隻筆



 



擋下了剪刀



 



保全了台灣新電影的尊嚴與生氣



 



她叫楊士琪



 



一個特別值得在91記者節



 



請年輕朋友



 



重新認識的名字



 



1983年8月15日聯合報的第9版



 



登出了中影面對檢舉及文工會干預



 



要修剪萬仁導演《兒子的大玩偶》中「蘋果的滋味」的內容



 



署名楊士琪的特稿中詳細列出了中影已先行修剪的內容:



 



(1)美國軍車撞人後,血跡暈染轉換的違建區俯瞰鏡頭和違建中景。



 



(2)美軍上校進入違建區尋人的經過。



 



(3)江阿吉(顏正國)未交班費,遭導師罰站的情節。



 



(4)江妻(江霞)在美軍醫院偷衛生紙的鏡頭。



 





當時《聯合報》的報導截圖。(圖片摘自藍色電影院-影音館)


 



8月13日黨部高官邀請專家會檢「兒」片,又要求修正下列四個地方:





(1)導師對江阿吉說話的口氣改溫柔一點。



 



(2)外事警察說:「被美國人撞了算運氣,被中國人撞了,現在還用草蓆蓋著呢!」這一段對白改為緩和。



 



(3)更改工人羨慕江阿發撞車後反而享福的心態。



 



(4)江阿發(卓勝利)一面吃蘋果一面沾沾自喜,改為感嘆美國蘋果的滋味並不佳。



 



楊士琪的文章中還點出了:



 



萬仁在兩度接到修改指示後,跡近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



 



原作者黃春明也說,有關單位硬要把這部電影的文化內涵延伸到其他層面上,他難以接受。



 



這就是電影史上著名的削蘋果事件。



 



楊士琪採訪到這則消息,不懼威權,在那個戒嚴年代,在那個黨官囂張的年代,毅然揭露了黨官干預藝術創作的真相。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圖片摘自網路)


 



萬仁導演補充說明當時情況如下:



 



中華民國影評人協會以打字黑函給中國國民黨文工會:六點修剪與一點修改意見。文工會下公文給,下屬黨營中影公司,明驥總經理。



 



我向小野要到公文影印。8月14日傍晚左右,在忠孝東路聯合報大樓前公用電話亭,投下一元鎳幣,楊士琪下樓……。



 



電話中,我問士琪敢不敢寫,(當年的文工會比起今天的文傳會,像猛虎對幼犬。沒幾個人敢拔虎鬚)她回答要看到公文。



 



她拿到影印公文,看了一眼,掉頭就走回大樓。



 



第二天,聯合報影劇頭版(或次大版?)。



 



第三天詹宏志加大版跟上…。(當時的潛規則是不跟別報獨家)



 





(圖片摘自藍色電影院-影音館)


 



1984年5月20日楊士琪因氣喘發作猝逝



 



1985年1月28日剛製作完成《青梅竹馬》的導演楊德昌,決定在電影一開始,字幕以黑底白字寫著「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敬致」,同時還加附英文字幕,全長六秒鐘。



 



1986年5月20日楊士琪逝世二週年,電影工作者自發組成小團體,計畫每年推選一位當年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界人士,頒發「楊士琪紀念獎」,以勉勵大家發揚楊士琪為電影獻身的熱誠。這亦是台灣第一個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當天,經侯孝賢提名,與會人士同意推選明驥為第一屆楊士琪紀念獎得主。



 



獎座由導演王童設計,為銅底鍍白金,獎柄為電影底片曲樑,上襯一雙手外攤,身披長衫的短髮女士肖像,獎座耗資一萬五千元,該獎座開模及製作費用由電影界人士捐獻。



 



1986年12月19日下午3時,於台北市青島東路七號四樓電影圖書館會議廳,先由第一屆輪值總幹事小野報告楊士琪紀念獎成立緣由。再由侯孝賢說明第一屆楊士琪紀念獎所以頒給明驥的原因;隨後由電影界代表楊德昌、侯孝賢和朱天文,聯合將紀念獎座頒發給明驥。



 



1988年頒給打破中國大陸片廠的官僚體制,培育了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中國導演吳天明。



 



1990年頒給在電影黑暗期仍以個人力量不斷添購引進電影先進器材,默默革新國內電影攝製器材的林添榮。



 



2017年,楊士琪紀念獎台北電影節合作,獎項名稱改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得主為推動台灣電影走上國際的詹宏志。



 



2018年,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得主是為臺灣電影產業拓荒、冒險及創新的導演陳國富。



 



2019年,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得主是為弱勢族群發聲,並為錄像工作者爭取權益的已故導演陳俊志。



 



2020年,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得主是有50年經驗的台灣電影放映師江泰暾。



 



你如果不知道楊士琪是誰



 



你的台灣電影史就缺了一角



 



你如果知道楊士琪是誰



 



你就明白台灣新聞界



 



多麼需要這種有勇氣膽識



 



敢對威權說不的記者



 



2021年,



 



楊士琪紀念獎決定走自己的路



 



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摘自藍色電影院-影音館)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